新闻动态
博雅笔谈第42期:以通识之心,奏桥梁之歌
主持人语:
金秋十月,朱槿盛放。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华美乐章,于2025年10月24日至28日,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校园与南宁各艺术中心的音乐大厅里恢宏奏响。当世界的旋律于此交汇,我们通识教育学院的师生,也以语言为舟楫,悄然汇入了这片艺术的星河。
他们的身影,穿梭于音乐周的各处现场——从校园的音乐厅到城市的艺术中心。学院的英语教师躬耕于幕后,而志愿者队伍中,既有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也有来自我们英语课堂上汲取养分的本科生。他们共同以精准的翻译与温暖的陪伴,为来自泰国、美国、菲律宾等国的音乐家们,架起了一座超越语言、直抵心灵的艺术之桥。
于学子而言,这正是一方无比珍贵的“博雅”实践场。他们走出熟悉的课堂,步入真实而复杂的国际文化交流情境,将“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化作了与艺术家们协同工作时的每一次精准传达、每一次危机化解。国际视野,在此刻具象化了——它是应对突发行程的从容,是介绍本地风物时的自信,是肩头那份代表学校形象的责任。这段经历,已内化为成长的丰厚养分,成为推动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深沉动力。
我们为此深深感动,亦倍感自豪。感动于学院教师以专业学识躬耕不辍,在服务学校重大活动中践行育人使命;自豪于同学们以青春朝气与扎实素养,展现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学子的卓越风采。
山海相连,美美与共。当世界的回响遇见中国的和声,我们通识教育学院,正以自己独特而温暖的方式,为学校的辉煌篇章,注入了属于我们的一束光、一份力。
(外文系英语教师蒋美京)

外文系副教授覃潇婧在2025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学术论坛中担任翻译
十年回响:我与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炽热相遇
十年,不长不短,恰好够让一段缘分生根发芽。记忆轻拨回2016年夏天,我与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初次相遇。不曾想,这一遇,便结缘十年。
我以志愿者的身份,主要承担接待和翻译工作。虽然我的工作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机场的抵达口、音乐厅的后台、研讨会翻译席的麦克风前,但每一次的迎来送往和忙碌穿梭,都会让我收获感动。
曾接待过来自美国、菲律宾、泰国、越南、荷兰、法国等远道而来的音乐家与乐团,他们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但相同的是,他们对音乐的执着和赤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年过七旬的菲律宾作曲家Santos先生,参加了好几届音乐周,也是我们的老朋友。音乐周的每一场音乐他会必会饱含热情地坐到第一排聆听。2016年的闭幕式上,在听完我校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后,他激动地跟我描述,这个乐团让他太感动了,来年他一定会为这个乐团写一首作品。次年他果然如约而至带来了他的新作品,且带来了菲律宾大学的表演乐团,搭建了菲律宾大学与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交流的平台。
每每看到作曲家们为一个音符在排练中与乐团反复推敲,抑或可以为每一段旋律的呈现热情讨论,他们眼中对音乐的赤诚与执着,常让我忘记工作的疲惫,只剩下的是深深的折服与感动。当听到交响乐团在奏响那些摄人心魄的热情时,看到不同肤色的艺术家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时,我都真切地感受到,music truly is 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mankind(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十年,更让我珍藏的,是那些因音乐而结缘的情谊。许多面孔,从陌生到熟悉,从嘉宾变成老友。一些熟悉的面孔,甚至已在此驻足了十几年。我们每年如候鸟般在此相聚,聊聊音乐,也聊聊生活。音乐周,早已不仅是一个艺术节,更是我们一年一度心照不宣的老友记。
这段相遇让我深信:真正热爱,自有万钧之力。能为这样美好的事业略尽绵力,是我的荣幸。下一个十年,愿我们依旧在此,共聆雅乐,共叙情长。

外文系教师黄菲菲(右一)与越南外宾及志愿者合影
赴一场文明共鸣之约
在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接待工作中,我视自己为一座“会走路的桥”,一端连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另一端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与生活。接待工作不仅是礼仪的呈现,更是一场对细心、耐心与共情力的考验。
而这段经历,远比职责描述更温暖丰盈。它充满不期而遇的惊喜,是一次双向地学习与滋养。在陪同外宾参会、参观博物馆、观看开幕式时,听到他们兴奋地说起家乡相似的乐器或旋律,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文明的共鸣”,那份跨越国界的默契,无需翻译,自在心间。
这份默契,从展厅延续到了街头。我带越南友人品尝滚烫入味的螺蛳鸭脚煲,漫步于烟火缭绕的三街两巷。最震撼的,是那场打铁花表演,越南友人惊叹:“这比视频里壮观一千倍!”我们并肩立于光雨之中,虽来自不同国度,心中涌起的却是同样的震撼与感动。
“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一个如此生动、温暖的广西。”外宾临别的话,让我真切地领悟到,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搭建的不仅是语言之桥,更是情感纽带。而这份文化使命,正是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践中,变得如此鲜活立体。

外文系教师唐小惠(左二)与外宾及学生志愿者合影
师生同心于服务中听见文明回响
在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志愿服务中,作为带队老师,我全程带领我院学生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印尼艺术家代表团。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堂超越课堂的生动实践。
任务一发布,同学们便展现出令人欣喜的主动与专业。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接待流程,而是自发查阅印尼文化背景、民族风俗与艺术特色,做了扎实的“功课”。当印尼艺术家们抵达时,迎接他们的是同学们饱满的精神面貌和得体的礼仪举止。服务期间,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语言枢纽”作用。他们不仅是高效的协调者,妥善安排各项行程;更是用心的文化使者,在恰当的时机向客人生动介绍广西的风土人情。整个服务过程,已然升华为一场生动的“行走中的”双向文化交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像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这样的国际性艺术盛会,不仅是视听的盛宴,更是宝贵的育人实践。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语言能力,更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他们真诚的言行化为具体可感的温暖图景。我为学生们展现的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青年担当感到由衷自豪。这段以言语筑桥、以音乐为舟的旅程虽已结束,但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与文化回响,必将长久滋养我们的教与学,继续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画卷上增添属于广艺师生的亮丽色彩。

通识教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方小钰
无声幕后,译筑舞台
金秋十月,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如约而至,出于锻炼专业能力与个人兴趣,我报名了音乐周的翻译志愿者,负责接待外宾与协助沟通翻译演出事务。我这次负责接待的外宾是菲律宾文化中心(Leyte Kalipayan)艺术团,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南宁演出,为此特地准备了中文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希望通过歌曲跨越不同语言的阻碍,与中国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这次志愿者工作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舞台幕后的工作,从前期的灯光、音响、道具准备再到正式登台,每个环节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与挑战。幸运的是带队老师舞台经验丰富,在她的引领下,我与其他志愿者们成功完成了两场演出的幕后工作。这次志愿者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锻炼了英语口语能力,拓宽了专业视野,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识了不同院系的志愿者以及菲律宾的朋友们。这段充实又珍贵的志愿经历,不仅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更见证了音乐作为桥梁连接中外友谊的温暖力量,这份记忆将永远熠熠生辉。

通识教育学院2025级研究生刘俊秀(左一)接待泰国青年交响乐团
以音乐为桥,联结中泰情谊
秋日的阳光正好,落在机场大厅光洁的地面上。当那群带着乐器的年轻人走出闸口,脸上还带着旅途的倦意,眼里却已盛满期待,我知道,一段特别的缘分正在开启。
那些日子,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清晨的排练厅里,第一个音符总是伴着晨光响起;傍晚的校园小径上,我们用手势和笑容交流着彼此的文化。最难忘的是在音乐博物馆的那个下午,天琴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铜鼓静默却仿佛蓄着千年的回响。我用并不完美的英语,讲述着这些乐器背后的故事,而他们专注倾听的眼神,让每个音节都变得珍贵。那一刻,我们不再是主人与客人,只是一群被音乐连接的年轻人。
离别来得很快。破晓时分的机场,晨光熹微,像我们初遇时那样温暖。拥抱,道别,相约再见。当最后一道身影消失在安检口,空气中还留着未散尽的旋律。
这段时光很短,短得像一个乐章;却又很长,长到足以在心里种下友谊的种子。音乐让我们相遇,而情谊让这场相遇变得永恒。那些共同谱写的记忆,如同一首未完的乐章,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回荡。

通识教育学院2025级研究生刘星雨(中)接待泰国作曲家及其助手
以音乐为舟,以友谊为帆
有幸为泰国交响乐团担任翻译志愿者,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对“信达雅”的翻译境界有了切身的体悟。我的角色如同一座活的桥梁,一端连着乐团艺术家们对音乐的精准要求与泰国文化特有的含蓄表达,另一端则需对接中方工作人员高效务实的沟通习惯。而翻译工作不止于词汇转换,一些日常而简洁的口语是必需的,为乐团成员解释中式餐饮与日程安排的细节,这些都需要我在两种文化思维间快速切换。
当中泰双方顺利完成一次次的彩排时,当乐团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鞠躬致意时,我深深体会到,这场音乐盛会的圆满成功,也有我作为文化使者贡献的一份微小却坚实的力量。这次经历让我坚信,真正的翻译艺术在于构建理解,而不仅仅是传递词语。当每一个细节都被准确传达,音乐便超越了所有语言屏障,成为最动人的通用语言。期待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这一文化品牌历久弥新,持续为区域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通识教育学院2025级研究生傅琪鑫(中)接待美国弦乐四重奏乐团
一场弦乐与翻译的邂逅
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我有幸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负责美国弦乐四重奏Del Sol Quartet一行的接待翻译工作。Del Sol Quartet一行人22日到达南宁,25日正式演出,期间我不仅接待引导和随同翻译,闲暇时还陪同去南湖公园游览,去电科购买充电宝,随行介绍南宁风土人情,及时沟通并妥善满足他们在行程、生活中的各类诉求,确保整个交流与演出流程顺畅无阻。26 日送别之际,乐团成员特意为我送上了礼物,为这段艺术交流之旅留下了温暖而珍贵的印记。这让我更加坚定,作为艺术文献翻译学子的责任和使命,正是为艺术对话、文化交流、人民友好往来“传情达意”。

人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浩田(右一)接待泰国马哈沙拉坎乐团
于音符间架桥,在交流中成长
在本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中,我荣幸地担任了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音乐团的接待与翻译工作。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博雅”实践课。
我的工作贯穿了乐团行程的始终:从接机初识的问候,到日常行程的协调;从排练现场的沟通,到演出前后的协助。我不仅是语言的转译者,更是文化与友谊的信使。当泰方艺术家对某个中国乐器名称感到好奇时,当我需要向工作人员准确传达他们的技术需求时,我深切体会到,精准的翻译是确保艺术无缝交融的基石。
最令我动容的,是音乐本身超越语言的力量。即便存在文化差异,但当优美的泰国传统旋律响起,台下观众专注而欣赏的眼神,便是最好的共鸣。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让两国的艺术之美被更多人理解和感知,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博雅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它让我走出书本,在国际文化交流的第一线,锻炼了沟通力、应变力与包容心。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这段与泰国友人共处的时光,已化作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也让我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一审:李 佳
二审:秦记洪
三审:蒋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