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博雅笔谈第39期:艺赏端午,文脉寻舟
主持人语:
端午节,这一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礼赞,对自然时序的虔诚敬畏,更凝结着艺术家们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驱邪避疫的夏季节令,后因屈原的忠烈事迹被赋予“诗人节”的文化内核。从先秦至明清,无数文人墨客以诗词书画寄情端午。或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以民俗之乐抒团聚之欢;或凭吊屈原、借古喻今,以离骚之韵写忧患之思;亦或羁旅登高、对月独酌,以菖蒲之苦涩叹时光之易逝。这些作品既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中华文脉的流淌,在艺术的星河中熠熠生辉。
本期博雅笔谈以“艺赏端午,文脉寻舟”为主题,特邀师生共赏有关端午的文艺长卷。让我们从文学艺术中探寻端午精神的当代回响,感受千年文脉的生生不息。愿这艘承载着艺术与哲思的“龙舟”,载你我驶向更辽阔的文化深流。
(文艺理论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凌千)
陈林瑶,文艺理论系教师、博士
端午故事:从茅以升造桥到“基建狂魔”
每到端午,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与挂艾叶菖蒲等习俗,就属赛龙舟最为热闹。龙舟选手们整齐划一的划船动作、激烈的竞争氛围等,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和欢乐体验。关于端午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如白娘子与许仙的民间文学故事,白娘子在端午节那天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把许仙吓掉了魂魄。后白娘子盗得灵芝仙草才救得许仙回阳间。白娘子与许仙的人妖旷世奇恋,常让人们津津乐道。以至端午节看上一出《白蛇传》的戏曲,已成为我国江浙、重庆、青岛等地的惯例。此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文秀的《端午》、许文通的《端阳采撷》,还有鲁迅的《端午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都是佳文。
然而在我记忆深处打下烙印却是一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叫《茅以升立志造桥》。这篇课文是关于端午的故事,也是关于茅以升建桥的故事。茅以升小时候住在南京秦淮河畔,每年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龙舟赛。有一年端午他因病未能前去观赛,小伙伴们却给他带回了悲惨的消息:观看龙舟赛的人太多,桥被压塌了,很多人掉进了河里遭遇了不幸。这样的悲剧深深地触动了年幼的茅以升,他暗自发誓将来要做造桥人,要造结实永远不倒塌的桥。后来茅以升发愤读书,成绩优异,最终成为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该篇课文语言简洁浅白生动,主旨为少年立志,是一篇不错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今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建了很多大桥,如港珠澳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北盘江大桥等。除了造桥,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超强能力和超高效率,宛如有着超乎寻常的建设魔力,以至于中国被亲切地称为“基建狂魔”。
从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的惊艳世界,中国桥梁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无数传奇。这些跨越天堑的钢铁巨龙,不仅见证了中国基建技术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名片。
如今端午节看龙舟赛再也没有发生过一百多年前的“塌桥惨案”。以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坚实后盾,才能实现真正的端午安康!
张凌千,文艺理论党支部宣传委员,博士
画中端午藏深意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用八幅绢画定格了端午习俗的瞬间。其中观竞渡描绘龙舟盛况与人潮涌动,裹角黍展现家庭包粽的温馨场景,养鸲鹆捕捉市井调教八哥的生活气息,悬艾人细致刻画门前挂艾驱邪,射粉团再现唐代宫廷游戏,采药图表现古人午时采药的专注,赐枭羹描绘以恶鸟制羹赐官、象征驱邪的庄重仪式,系采丝定格少者为长者系五色长命缕祈福的温情瞬间。
这套图册的价值远超精美的画面,它以工笔的形式,呈现了热闹的民间风俗、庄重的宫廷仪式与自然的节令活动,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人们顺应端午时节采药避毒,通过竞渡纪念先贤,系丝祈福,赐羹驱邪,主动与自然呼应,强化社会纽带,祈求安康。作品以有形之礼传递无形深意,祈福禳灾、伦理教化,寄托如清风般高洁的理想。
画作凝聚了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美好祈愿,展现了端午文化的丰富层次。其连接宫廷与民间,融合多重主题,是中华文化统一性、包容性与连续性的生动体现。它以绘画无声的语言,让这份活态绵延的端午精神,对和谐安康的永恒追求,穿越时光依然清晰。
吴雪美,文艺理论系副主任,博士
端午献扇,节俗见礼
端午又至,暑气蒸腾。今人念此节,多思粽香龙舟,却少有人知,古人过端午,还有一项风雅的习俗——献扇。
汉代班婕妤曾“裁纨素为团扇”,开宫廷用扇之先河。至唐代,端午献扇成为定制。百官执画扇入朝,扇面或绘山水花鸟,或题诗赋词,进献君王,张九龄曾献“山水松石扇”,暗喻“江山永固”。宋代沿袭此制,君臣以扇相赠,宋徽宗亦常以瘦金体题扇赐臣。献扇之礼,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深意。扇者,“散也”,有“散暑气、扬仁风”之意。臣子献扇表忠心,君王赐扇喻治国——仁风长扇,德化普沐。
不同阶层,献扇各异。宫廷用扇极尽奢华,缂丝为面,金玉作骨;文人雅士偏爱素扇,一支湘妃竹扇寄高洁之志;民间则以蒲草编五毒纹扇,取“以毒攻毒”之意。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制“东坡笠扇”赠友,扇骨刻《赤壁赋》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困顿中尤见风骨。
明清以降,折扇盛行,献扇之礼渐衰。至乾隆朝,此制终成绝响。今人端午食粽赛舟,却再难见“纨扇献瑞”的雅致。幸有杭州王星记仍制“钟馗扇”,苏州艺人复刻“五毒纹团扇”,日本京都寺院保留唐风“除厄团扇”……让我们得以窥见往昔风雅。
古人云:“轻扇摇风,仁者之惠。”一把端午扇,摇动的不只是清风,更是一个时代的礼仪、审美与情怀。端午献扇,以物载道,节俗见礼,是中华文明最细腻的注脚。
王佳鑫,人文学院2023级研究生,艺术理论与批评专业
郎世宁的《午瑞图》
《午瑞图》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纵约140厘米,横约84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画面中青瓷瓶内插着菖蒲、艾草、石榴花、蜀葵花等各种花草,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画面右侧散落着几个饱满的粽子。就构图而言,图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以稳定感。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专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作。
清代宫廷有逢节必画的传统,但此图却与众不同。它主要采用西洋画法绘制,画家运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瓷瓶肩部的“高光”等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风格及审美情趣迥然相异。
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亦有此风。宫中档案记载《午瑞图》“端阳节备用”,正是清代宫廷沿袭端午使用艾蒿、菖蒲等习俗的明证。结合史料可知,端午节俗在宋、明、清三代的宫廷与民间皆广泛传承,端午实为贯通社会各阶层的全民族共同节日。
史佩霖,影视与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龙舟破浪处,皆是文明回响
端午,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记忆的传统节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史人文纪录片《端阳纪》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端午文化的视听盛宴,带领我们走进端午文化的深处,探寻其作为民族精神纽带的深层价值。
《端阳纪》采用多线叙事,通过微观视角解构端午的文化基因,这一创作手法独具匠心。摄制组不辞辛劳,深入汨罗江畔、黔东南苗寨等不同地域,如同文化的探索者,挖掘各地独特的端午习俗,福建晋江的海上赛龙舟,航拍画面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出百舸争流与海天交融的壮美景观。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而《端阳纪》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唤起了人们对端午文化的记忆和热爱。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端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端阳纪》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采。
黄晨语 影视与传媒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端午诗韵
谈到端午,历代诗歌总与节日的家国情怀、民俗意象息息相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在《端午》中以诘问开篇,直指端午起源,短短两句道出千年传承的文化记忆,将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节日紧密相连。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笔下的端午,褪去沉重,转而描绘闺中女子夏日的闲适,以“浴芳兰”这一民俗细节,勾勒出端午时节的清新氛围,展现节日的生活意趣。
当代诗人洛夫在《漂给屈原》中写道:“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用现代诗的形式,将屈原的孤独与后世的追思交融,借流水意象传递跨越时空的共鸣。
端午时分,立于艾草之旁,遥想前贤之风华,既思故人,亦感师情:“蒲酒盈杯念师情,楚韵离骚传古今,艾香萦绕逢端阳,师生恩义总相寻。”
范逸煊,音乐教育学院2022级音乐教育专业
龙舟竞渡里的元代浮世绘
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为数不多以龙舟竞渡为主题的绢本佳作,同样也是一幅极具现代审美价值的古代风俗画杰作。
从构图来看,画家采用了一种近乎现代摄影的“广角俯拍”视角,前景两艘龙舟呈对角线激烈竞逐,中景岸上人头攒动,远景楼阁隐现。画面中心两艘龙舟激烈竞逐,船身鳞甲刻画精细,舟上人物虽小却动态鲜明,有的奋力划桨,有的击鼓助威,还有的挥舞旗帜,瞬间的竞技张力跃然纸上。岸边人群簇拥欢呼,楼阁中贵族凭栏观赛,生动再现了元代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端午盛景的场面。
吴廷晖以画家的敏锐,捕捉到了端午民俗背后的社会真实。当后世文人沉迷于模仿枯寂山水之时,这幅画以其扑面而来的活力与激情,昭示着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永远来自热气腾腾的人间,它超越了时代,直抵人心最朴素的共鸣。
王芷妍,人文学院2024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粤韵华章《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诞生于番禺沙湾,由何柳堂从民间龙舟赛中汲取灵感创作,四易其稿才最终定调。曲子里那些跳跃的音符,就像龙舟你追我赶的节奏,《赛龙夺锦》作为广东音乐的经典之作,每每听到都让人热血沸腾!
乐曲中包含了丰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唢呐一响,鼓点一敲,眼前仿佛立刻浮现出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桡手们奋力划桨,水花飞溅,岸上人声鼎沸,呐喊助威。《赛龙夺锦》更难得的是,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乐曲,还承载着岭南人拼搏向上的精神。每当端午,曲声响起,就让人想起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龙舟文化。如今,它早已超越地域,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记忆。
黄品轩 影视与传媒学院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端午节小说里的食物与随想
每逢传统节日,对食物的热情与好奇总是更多的。小时候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一筷子戳进去,鲜黄的油流出来。还有粽子,鲜肉、咸肉、火腿馅儿的,读着好像是正过着端午节来记录。当然现在知道,是因为他久别他的故乡,也久别他的童年了。一切在记忆里像工笔画,细细地描。对于汪曾祺来讲,食物成为承载乡愁记忆最直接、最温暖的载体。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王”,包粽子,吃粽子;迟子建写东北包粽子用的是芦苇叶;沈从文《边城》里每到端午必可以吃鱼吃肉……这些食物是对故土亲情的诗意缅怀,是对逝去童年的温柔回望,承载着远超其物质形态的丰富情感内涵。
后来读到张恨水的《现代青年》,母亲逼自己儿子吃粽子,要取“高中”的谐音,儿子偏不肯吃。在这里文化是断裂的,传统面对都市的挤压,没有存身的地方,粽子失了味道,就像鲁迅的《端午节》里,端午节仅存于方太太“买粽子还是买白面”的算计。当年鲁迅的手术刀剖开知识分子的精神脓疮,而今日都市病不过是其病毒变异体。当“躺平”成为新“差不多主义”,买来发条朋友圈了事取代手作的粽子;当朋友圈滤镜掩盖生存的难堪,方玄绰的幽灵仍在写字楼与公寓间游荡。
很小的时候,广州塔还没建起来,太婆包的粽子,蒸好了送给珠江上划龙舟的男人。现在老房子拆迁了,太婆早就不在。今年回家,在写字楼林立的城市里,又听见珠江上传来的龙舟鼓声。
胡蝶菲 影视与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陆游诗中的端午家味
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寥寥十字,意蕴深长。“髻”喻粽形之浑圆玲珑,“分”字点染分享意趣。艾束高冠,“著”字尽显佩饰仪轨之庄重。诗人撷取“分”“著”二动词之精准力道,缀以“髻”“艾”之鲜活意象,不仅勾勒端午风俗画卷,更透出诗人对传统深挚的温情与虔敬。
陆游的诗句,让我想起外婆的小院。端午将近,箩筐里青叶舒展,盆中糯米莹白如洗。外婆的手像会跳舞,翻飞间便裹出棱角分明的绿粽。父亲在一旁学着裹,却总笨手笨脚漏了米,惹得我们笑弯了腰。外婆也不恼,眼含笑意,手把手教他。灶膛里柴火噼啪,大锅上白气氤氲,竹叶的清香无声地弥漫开来,像温柔的钩子,轻轻牵动着我们雀跃的心和舌尖的馋,那是童年最温暖的守候。
如今,唇齿间熟悉的糯香依旧,却再难寻外婆的巧手与父母的温言。方才懂得,诗中那青叶紧裹的“髻”,那冠顶高束的“艾”,与外婆细细缠绕的棉线,原是一脉相承的暖意。这小小粽子里包的,何止是米?是揉进了掌心温度的爱意,是代代相传的家的味道。我们年年复刻这粽香与仪式,便是将这份牵绊与暖意,如棉线般一圈圈缠绕进未来的时光里。
黄雅琳,影视与传媒学院 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簌簌乡音 粽味荡漾
一支笔,几件旧俗,三两句家常话,便勾出汪老笔下高邮水乡的端午。系百索子,写“一笔虎”,吃“十二红”……琐碎旧事如小船摇进芦花荡。他写家乡鸭蛋,笔尖带了几分傲气。他说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别处的“发干、发粉”。说到北京的蛋黄浅黄,直呼:“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话语间孩童稚气,却深藏乡愁。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吱”字,声韵皆活,馋了四代读者。这等文字,褪尽火气,澄明通透。汪老追求平淡、自然、家常的文风。其文白相济表现为:以“曾经沧海难为水”衔接“他乡鸭蛋我瞧不上”,文气贯通如汇溪河。
我在吃食上,也有几分执拗。广州端午多碱水粽,蘸细砂糖。自小贪甜,总盼着那点砂糖的碱粽。父亲知我心思,赶早提回一挂刚出锅的。箬叶青翠,清香;剥开金黄油润,蘸糖,碱涩被清甜中和,米粒紧韧。后来在广西尝过不少,总觉得差了一味。每每此刻,便想念父亲提回的那挂温热。
寻常吃食金贵,裹着回不去的童年江河。汪老谈吃食,是将生活熬成了禅,在咸淡油枯间,咂摸存在的本味。何尝不是点破:所谓乡愁,不过是认认真真活过的日子在回忆里渗出的红油。
一审:张凌千
二审:李 佳
三审:秦记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