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博雅笔谈第37期——唱响三月三,凝聚民族魂
主持人语: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月三,这一古老美丽的节日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如期而至。
三月三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上巳节”,彼时,古人在这天临水祓禊,踏青赏春。随着岁月的变迁,三月三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节日,涵盖了春祭、对歌、踏青、交友等核心内容,传递着敬畏自然、礼赞生命、感恩生活的朴素而又热烈的民族精神。
广西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是广西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人民举行祭祖、对歌、抛绣球、打铜鼓、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饭等系列民俗活动。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三月三也被列入广西地方性法定节假日。自此,壮族服饰、绣球、壮锦、壮族会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竞技活动、特色美食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推广,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广西三月三已成为一张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更多的国家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还流行于瑶、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畲等民族中。瑶族有干巴节,侗族有花炮节,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畲族三月三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各族三月三节日习俗别具一格,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景观。
三月三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镌刻在各民族集体记忆中。它蕴藏着各民族独有的智慧与情感,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持续焕发着活泼灵动的民族诗意。三月三像一条文化纽带,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让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紧密相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有力的见证。本期博雅笔谈由文艺理论党支部特别邀请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共话佳节,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共享民族文化的独特浪漫。
文艺理论党支部书记 张兴茂
绣在广西“三月三”上的独特春天
郭酉玥,影视与传媒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每年三月三,桂平的风光便披上了锦衣,歌谣也披上了华丽的旋律。记得去年父母与我回老家,我看见穿着靛蓝布衣的瑶族阿妈,正教城里来的壮族姑娘编织着绣球。彩线在两个同一时空却不同年代的人手中,展现出了它独具一格的魅力;这里的彩线织的不仅是祈愿吉祥图案,更是跨越山海的相知相识。在她们身边,糯米的清香与青团的软糯在春风中不断的交融,像极了桂平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尽宝藏。
此时的我站在桂平老旧的石阶上,就仿佛听到了秦朝时先民们的脚步声,又仿佛听到了明清的马帮铃声的回响,历史的场景也在脑海中不断重现。壮族先民在左江崖壁上描绘的点点滴滴与中原传来的青铜礼器纹样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茶马古道的青石板上,壮锦与蜀绣曾在此相遇,瑶银与苗绣曾在此对话。这远远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文明根系在地下的生长。就像漓江与邕江最终都汇入珠江,56个民族的文化溪流,终将融成中华民族的浩瀚长河。
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有幸见证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绽放。站在桂平西山的山顶上,我思考这美妙的人生和壮丽的祖国大好山河,不禁感慨祖国的强大和我们广西特有的“三月三”的深刻意义,同时我也想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三月三”。
此刻,我抚摸着先辈们留下的壮锦绸缎,靛青的底色上,金线绣着凤凰,银线勾出孔雀,彩线织的玉米粒粒饱满。这纵横交错的丝线,多像我们共同书写的民族史诗——每一根都完美地保留了自己的底色,但又在交织中成就了震撼人心的画卷。当春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我清楚地看见了刘三姐的对唱歌声正在升腾,看见了一个个抛出的绣球,它们化作了满天霞光,继续照亮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月三,共赴民族团结之约
秦欣敏,音乐教育学院2024级音乐教育专业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就沉浸在一片欢乐海洋中,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我对这个节日满怀期待和热爱。
记忆里,儿时的三月三,村里会举行盛大的歌圩。各族乡亲齐聚,壮族的阿哥阿妹们用嘹亮的山歌传递情谊,瑶族同胞身着绚丽服饰,舞动欢快的长鼓舞,汉族的大爷大妈们也不甘示弱,扭起活泼的民族舞蹈。大家相互欣赏、学习,没有隔阂,只有对彼此文化的尊重与喜爱。美食摊位上,五色糯米饭散发着清香,壮乡的糍粑软糯可口,瑶家的烟熏腊肉香气四溢,各族美食汇聚一堂,人们边品尝边交流,欢声笑语不断,处处彰显着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画面。
从历史角度看,广西这片土地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漫长岁月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贸易往来,让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八桂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文化层面讲,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犹如百花齐放,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三月三的山歌对唱、抢花炮等习俗,承载着民族的信仰与情感,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在经济领域,民族团结促进了区域合作,各民族凭借自身优势,在旅游、农业、手工艺等产业中携手共进,推动广西经济蓬勃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学校里,我积极参与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广西各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在日常的学习上,主动与不同民族同学交流学习,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互相帮助进步。我深知,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每一次对民族文化的传播,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出一份力。
在现代社会,三月三传统节日依然充满生命力。如今,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舞台,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广西各地通过举办三月三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消费,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同时,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三月三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广西三月三,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盛会,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
北方女孩的广西“三月三”之旅
李佳欣,影视与传媒学院2024级播音主持专业
我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回族女孩,一个月前就陆陆续续听同学们说“三月三”快要到了,大家都很激动。如今,满怀期待,终于迎来了广西的“三月三”!
都说各民族一家亲,如今我这个回族女孩在这片土地上,即将见到热闹非凡的场景。大街小巷已经弥漫着节日的氛围,我看着往年的节日图片,想象着……五彩的糯米饭,翠竹金米的竹筒饭,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小姐姐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有壮族的绣球、瑶族的银首饰、侗族的百鸟衣……这些服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尽显民族风情。
广西三月三也称歌圩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百越民族的春季祭祀。壮族民间至今保留的“祭竜”(祭社神、树神)仪式,可能与上古自然崇拜有关,时间多在春季,功能类似早期的祈福活动。
说了这么多,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体验广西的“三月三”了,这个假期我一定要好好感受一番!
三月三游青秀山
王佳鑫,人文学院2023级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生
当铜鼓声穿透山腰的雾霭撞进耳膜时,我正对着掌心里半块翡翠般的青团出神。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广西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无比新奇。早在来学校读书之前就对“三月三”这个极具民族情韵的文化符号有所耳闻,在入学后,本地同学眉飞色舞讲述的“三月三”情景,终于在清雨纷纷的青秀山显了真容。
非遗展演区的晨光裹着草木清香,瑶族姑娘的叮当银饰踏过青石板,当她侧身旋转时,百褶裙摆漾开的涟漪里,分明游动着骆越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样。忽有傩面舞者劈开藤萝垂帘,檀木雕琢的面具吞吐着山岚,他们的踏步声和铜鼓共鸣,与铜鼓声波共振,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量。咚咚的声音填满了我的脑袋,我整个人仿佛也跟随节奏微微发颤。
暮色渐浓时,蓦然绽开千盏绣球灯,山巅广场恍若银河坠落苍翠峰峦。归途石阶上飘荡着此起彼伏的歌圩,壮语山歌携着糯米酒的醇香,在喀斯特峰林间织就声纹的壮锦。
最惊艳是那株千年古榕下的腰机,壮族阿婆布满年轮的手指正牵引着时光穿梭——十二瓣绣球在她膝头渐次圆满,三色流苏在暮风里书写壮乡的天人密码。当老人将半成品绣球轻放在我掌心,经纬线突然在暮色里发烫,像极了故乡雪夜里热乎的炕头。
“小妹你看”,她褶皱里盛满星光的眼睛弯成月牙,“这些丝线若解开了是七彩虹霓,缠紧了便成月光银梭。”铜鼓余韵中忽然彻悟,壮锦上每道经纬都是祖先与自然的密语,正如此刻漫山灯火正将秦汉的铜绿、唐宋的釉彩与今人的笑靥,统统酿进山风托着的甜酒盏。
壮乡绮梦·三月三礼赞
李世语,影视与传媒学院2024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八桂大地的脉搏,三月三苏醒。
与红水河的波光,到十万大山的雾霭。
览“握兰唯是旦,采艾亦今朝”。
古老的歌谣,踏过岁月的辙痕飘来。
如春雨润酥,唤醒大地酣梦的节拍。
看呐,歌圩上的人们似星罗棋布。
壮族青年启唇发声,是铜鼓擂响。
瑶家阿妹莲步轻移,像彩蝶绕梁。
民族音韵万花筒,共织和谐交响。
每一句山歌,都是心灵的热望。
跨越山川湖海,把情谊深种土壤。
瞧啊,绣球飞舞,那是爱的呢喃。
在日光下划出优美弧线。
落进谁的掌心,点燃青春火焰。
五彩糯米饭,盛着大地的礼赞。
黑是古木的深沉,红如朝霞的灿烂。
黄是金穗的期许,紫若梦幻的诗篇。
一口软糯,品尽生活的甘甜。
从骆越的篝火,到今日的繁华。
民族团结是不倒的脊梁。
抵御风雨,撑起希望的大厦。
在经济浪潮,携手创造神话。
特色产业,绽放绚烂之花。
民族风情,吸引世界的目光聚焦八桂之下。
时代浪潮里的逐梦人。
我们肩扛使命,心向远方。
传承文化,让古老火种永不息亡。
创新发展,为壮乡添一抹新光。
在网络世界,传播山歌的悠扬。
于文创天地,赋予传统别样模样。
古与今,在三月三碰撞。
传统节日,焕发出蓬勃力量。
它是民族的根,文化的魂。
在历史长河,永远闪耀光芒。
让我们以歌为笔,以爱为墨。
续写壮乡,这永恒的史诗长章。
三月三:共筑民族星河
卢箬敏,人文学院2023级艺术史论专业
当三月的露珠
轻吻上铜鼓的云雷纹路,
在漓江波光的水面上,
山歌与桨声共谱了春的华章。
这是壮乡的盛事,
更是五十六道星河的共舞——
苗家银饰叮咚,
奏响灵动的旋律;
侗族大歌悠扬,
诉说岁月的深沉……
党,宛如这片星河中的执灯者,
将散落的星光,编织成永恒的星图。
你看那糯香袅袅的竹楼里:
瑶族妇女用瑶语讲述着植物染料的奥秘,
红领巾捧着酸汤让阿婆品尝。
此刻五彩的何止是糯米,
更是各民族人民炽热的心,
在烟火里相拥,晕开一片和谐的霓虹。
在抖音直播的山歌擂台上,
年轻党员高举云台:
“家人们看!这位回族小朋友刚学会的壮语迎客调!”
千万次点赞化作新时代的铜鼓,
敲响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在花山岩画上,先民们的舞姿跨越千年,
在TikTok的挑战赛中重焕生机——
党员策划的“三月三世界舞”话题下,
留学生们翩然起舞,演绎天琴韵律,
各国博主试穿壮锦服饰,感受东方之美。
两千年的文明血脉,
正通过光纤在全球奔涌!
五色糯米在芭蕉叶上交叠相依,
五十六缕芬芳,凝作同一缕甜蜜。
这甜蜜,跨越茶马古道的辙印,
轻抚中欧班列的轮毂,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驼铃声中,
勾勒出命运与共的壮阔星河。
在这欢庆的时刻,
党员们所托起的不仅是象征团结的绣球,
更是人类文明的万花筒——
每一片棱镜都散发独特光芒,
汇聚起来,便是照亮世界的
中华民族星河。
群山回响
郑亿乐,影视与传媒学院2024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布洛陀的铜鼓震落星辰
落在壮锦经纬 落在侗笛七孔
三月三的露水打湿所有方言
却让相同的韵脚 在漓江水面生长
绣球划出彩虹的弧度
接住它的是苗银叮当 是白裤瑶的铜镯
五色糯米饭蒸腾云雾
汉家的瓷碗盛满草原的奶香
当山歌乘着高铁穿越隧道
铜鼓节奏激荡
我看见 八桂大地上
五十六颗星辰共织同一片璀璨
白裤瑶的长鼓唤醒熔岩
声纹漫过梯田麦浪
毛南族傩面在霓虹中舒展
数字图腾爬上千年古榕的枝桠
山鹰掠过侗家风雨桥的倒影
百褶裙旋转成同心年轮
当铜鼓的回响重叠
每颗星辰都听见
泥土下的根脉相连
三月三:从文化自觉到共同体认同
陈林瑶,文艺理论党支部党员,博士
农历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该古老的节日早在先秦典籍《周礼》就已有记载,彼时中原先民临水祓禊,以兰草沐浴祛邪。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习俗逐渐演化,融合了祭祀、祈福以及聚会娱乐等多种文化内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记录了三月三的兰亭雅集: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候;王羲之和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等一众文人好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美好大自然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思索人生命题。
三月三源远流长,如今已成为中国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其中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节日尤为盛大。在广西,打扁担、打铜鼓、歌圩、抛绣球、煲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等习俗将三月三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期间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各民族人民都至此共襄盛会。广西三月三盛会也意义非凡,既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礼,也传播了广西的厚重文化,成为广西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此外,该盛会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助于“多元一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格局的营造与构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广西三月三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未来既要做广西的文化符号,又要不局囿于区域,继续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成为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交融与国家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
古节新生
张凌千,文艺理论党支部宣传委员,博士
古代诗文中的“三月三”,从《诗经》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到唐代曲江宴饮的盛景,描绘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礼赞。祓禊祈福、游春迎新的传统,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织就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
在当代,“三月三”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来南宁工作的三年,我深深感受到这里独特的节日氛围,南湖畔广艺学生们载歌载舞,壮族天琴与瑶族民歌交织,吹打乐与侗族组歌共鸣。食堂里,五彩斑斓的糯米饭,棱角分明的壮粽,青翠欲滴的荠菜煮蛋,这一道道美食是节日的象征,更是春的味道,大家围坐分享,笑语盈盈。
今年的三月三,我计划带着蹒跚学步的儿子走进这场庆典,牵着他的小手触摸的榕树垂落的根须,教他张开双臂等待绣球落怀。或许他还读不懂铜鼓声里的千年祈愿,但当香甜的糯米浸润他的味蕾,当阳光洒进他清澈的眼眸,文化的血脉已悄然流淌。三月三,正以古老的诗意唤醒新的春天。
壮乡“三月三”之五色糯米饭
吴雪美,文艺理论系副主任,博士
春深三月,邕江两岸繁花似锦,人间四月天悄然降临。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壮乡迎来了独有的佳节——“三月三”。此时,家乡的五色糯米饭宛如珍宝,成为了记忆中夺目的存在,勾起我绵长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布洛陀的古老歌谣与传说虽已飘远,但那传承下来的文明却从未断绝。广西这片美丽而质朴的土地,孕育滋养着勤劳淳朴的壮乡人。为了制作五色糯米饭,家人及乡亲们会提前采摘和熬制各种天然植物染料。枫叶水可染出乌黑发亮的色泽,捣碎的黄姜汁可染出金黄色,紫藤汁液可凝结成透明的紫色,蓝草可调制出如青云般的湛蓝,蝶豆花可染出温柔的翠绿。很多人以为五色糯米饭只有五种颜色,其实不然。染料制作好以后,通过种类与深浅的调和,还能调制出深浅褐色、橙色、棕色、青色等更多色彩。经过蒸制,糯米稻香与植物清香完美融合,满屋飘香,格外诱人。小时候,每到“三月三”,母亲总是早早地忙碌起来,熟练地将各种天然染料与糯米混合,那熟悉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是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三月三”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祭祖。缅怀祖先,就像是刻在每一位壮乡游子身上的烙印,这一天就如同春节除夕一样重要,无论身在何方,游子们都要赶回来参加家族的扫墓活动。在祭祖仪式中,族人们带上锄头、镰刀,集合队伍出发,锄草、培土、燃香,摆放祭品,五色糯米饭成为笸箩里必不可少的食物,植物染出的五彩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独特,寄托着游子对先辈的悼念与敬意。一碗小小的糯米饭,调和了四季的更替,承载了壮乡人健康平安、岁岁丰收的美好祈愿。
如今,五色糯米饭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增强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自信。壮族人民品尝着五色糯米饭独特的美味,在铜鼓悠扬的韵律中,感受着古老文明蕴含的深情依恋。作为一名壮乡人,我为这片土地感到骄傲,家乡的温暖与文化的根脉将永远伴我前行。
一审:张兴茂
二审:李 佳
三审: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