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 36期:以外语为媒,述华夏之美

文章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26 15:49 点击数: 【字体:

图片

笔谈主持人:仇继锋,通识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外语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主持人语:

语言是文明的镜像,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外语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解码器、文化的摆渡人。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以语言之钥叩开世界之门,更要以文化之眼锚定文明之根——唯有在“他者”与“自我”的对话中,方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华夏之美,是我们深植于心的文化瑰宝,它蕴含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体现在璀璨的艺术殿堂里: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的朦胧诗意,如敦煌壁画里飞天衣袂的千年流转,如青瓷釉色间凝结的天人合一,如苏州园林内藏纳的宇宙哲学。这些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美学密码,需要我们用外语的语法去重构、用世界的逻辑去诠释。在广西艺术学院这片艺术沃土上,外语教育应当超越“技能训练”的维度,成为一场文化觉醒的启蒙:让学生在用英语赏析京剧程式时重构东方美学语法;在为《千里江山图》撰写双语临摹创作手记时破译青绿山水的色彩叙事;在以英文诗注解敦煌舞蹈“三道弯”体态时书写丝路文明的对话史诗。当英语遇见艺术,语言的转译便升华为跨媒介的美学编码——正如当年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译成英文剧本对外传播时,传递的不只是故事,更是笔触流动间的中国动画学派精神。

新时代赋予了外语人三重使命:以语言解码文明,以对话联通心灵,以审美共鸣情感。我们广大师生要以“双语思维”架设双向桥梁——既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华夏之美,也能以跨文化视角向中国解读多元文明的精彩篇章。本期博雅笔谈,我们组织了通识教育学院外文系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围绕“以外语为媒,述华夏之美”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及工作学习经历。让我们携手以语言为舟楫,载华夏之美驶向文明的星海。当水墨的留白化作油画的肌理,当古琴的泛音应和爵士的即兴,这便是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绽放的最美涟漪。愿每位外语人既是谦逊的倾听者,更是从容的讲述者,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看见中国的色彩,感受中国的魅力。

图片

谢雨岑,通识教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艺术文献翻译专业

作为一名艺术文献翻译的研究生,我深刻体悟到外语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意义。在学术探索与翻译实践中,以外语为媒介传播中华美学已成为我矢志不渝的学术志业。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哲思与美感,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山水气象,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神韵,无不展现出华夏之美的深邃意境。然而,这种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往往因语言的隔阂而难以全面展现。作为新时代的艺术研究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将中华文化的灵韵传递给全球听众。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包容并蓄著称,不仅积淀了千年的历史智慧,更以独特的审美韵味启迪世人。在翻译与传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种文化力量,它跨越语言和时间的界限,将古老的文化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向世界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

我们是中华文化的讲述者,也是国际交流的开拓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青年学子肩负着“双向奔赴”的使命:不仅要用外语诠释华夏之美,更要通过文明对话,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这是艺术学子的担当,也是文化传播的初心。

图片

李妍霏,通识教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艺术文献翻译专业

 

以外语为媒介,持续向世界传达华夏之美,是一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自信的国际文化交流重任,也是我作为艺术文献翻译专业学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与崇高荣誉。华夏文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浩瀚的艺术文献海洋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从古朴典雅的青铜器,到精美绝伦的瓷器;从生动传神的壁画,到意境深远的书法,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博大精深。

我的学习历程,就是在构建一座座连接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通过精准、专业的外语翻译,我致力于将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呈现给全球观众。艺术文献翻译不仅要求语言的精准转换,更需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因此,我始终以严谨的态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翻译技巧,力求在翻译中准确传达作品的意境与美感,让外国读者能够跨越语言障碍,深刻感受华夏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我作为艺术文献翻译专业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贡献。未来,我将以更加精湛的技能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持续为华夏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图片

宋洁,通识教育学院外文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悠久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而广西作为中国非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独特而多样的非遗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广西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创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叙事体系,讲好广西非遗故事,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推动广西非遗走向世界。作为外语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外语作为跨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我们应当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的担当精神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广西非遗传承队伍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广西非遗文化的优秀因子与民族精髓,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依托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生动的广西非遗文化。通过创新表达与国际化传播,我们不仅能让广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更能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

莫旻荧(左三),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通识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9—2020年,我有幸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交流。在此期间,我参与了由联合国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母语日”活动。当时,我身着广西标志性的民族服装,并携带了从国内准备的壮锦、绣球、山水画和书法作品,自信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活动中,我以清晰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分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幸运的是,我的展示得到了在场来宾的积极反馈,这让我深感欣慰。活动结束后,我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记者的采访。当时在东亚系任教的一位中国老师看到报道后,特意发邮件鼓励我,认为我的努力为文化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这让我备受鼓舞。

2019年,我也有幸参与了在纽约时代广场拍摄的“为祖国献礼”纪录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部纪录片后来被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选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采。每当被问及来自哪里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我来自中国!”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中国文化使者的使命感。未来,我将继续以行动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图片

蒋美京(右三),通识教育学院外语党支部组织委员、在读博士

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应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一使命的深刻内涵。

2018年,我在美国访学期间,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学术活动,与异国师生展开广泛交流。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我与同行外语教师合作,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呈现给在场听众。我以英语诵读并阐释了诗词的意蕴与美学境界,随后共同吟唱中文歌曲《水调歌头》。活动反响热烈,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次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校报在头版以醒目标题报道了此次活动,并配以生动的现场照片,记录下这一文化交流的珍贵瞬间。

2024年7月,我在菲律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贺州学院的何军老师合作,向所就读大学的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中英双语书籍,包括中国四大名著、《论语》《大学》《中庸》等。我以英语为媒介,介绍了这些书籍的精髓,表达了希望通过阅读让该校师生领略中国哲学智慧与文化魅力的愿望。图书馆馆长对此表达了衷心感谢,并特意设立了“中国文化图书专区”,以彰显对这些书籍的重视。尽管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我深信,这一行动能够激励更多外语教师和中国留学生在海外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

作为艺术学院的外语教师,我们更需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日常教学实践,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艺术精英。我们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鼓励他们将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华文化之光在世界舞台上璀璨绽放。



一审:仇继锋

二审:李

三审:蒋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