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28期:我们的节日——情系中秋

文章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作者:张兴茂 发布时间:2023-10-01 23:35 点击数: 【字体:

主持人语:

丹桂飘香、玉露生凉的时候,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望月,望捣药的玉兔,孤栖的嫦娥。

千古以来,月亮是人与宇宙自然之间严肃而又浪漫的情感维系。古人喜欢问月,问心底对万有的困惑、对人生的忧疑。屈原有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李白有问,“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有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每个人上下求索的答案,也许早已在心中,也许毕生无解,而月亮亦始终寂静不语。

人们喜欢望那不语的月亮,一望月亮,便见天地之外无始无终、无边无极的宇宙;一望月亮,便见众生,见自已。永恒又日常的月亮,让人在宇宙的尺度上,在永恒无穷的参照中,感知生命短暂又渺小的存在。而这存在,即是意义。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月有阴晴圆缺,万物之道周行不殆,君子之行自强不息。今夜月明,家与国,共婵娟,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张兴茂

图片

李建燊,文艺理论党支部组织委员

图片

李佳雨,中国画学院2022级中国画花鸟专业

月色的滋味

月光洒在水中

异乡的中秋是那么的空

敬一杯觥

思念滏阳河上的渔翁

敬一杯觥

思念紫金山上的洪钟

敬一杯觥

思念丛台亦或是娲宫

回忆是家乡的竹笙

沉默是今晚的孤灯

 

那一抹皎洁

如妈妈的眼眸

温润如玉洒在身上

似玉如柔

那瓷中的月饼

带着思念味道

香气入腹

亦是幼时的甜香

却再也没了母亲的味道

沉默是今晚的独酌

 

嫦娥面前许惆怅

玉蟾殿里无人问

世间不过一场烟火

岁月也是一样消亡

这漫漫长夜长夜漫漫

中秋与谁共赏

独酌对饮北方望


为 你

佚名

 

传说中很美,

让人

无法释怀,

苦苦去找寻,

发现那是——

一座城。

 

因为一个人,

喜欢上了,

一座城。

 

把牵挂留在了,

这座城,

因为那人。

每日每夜,

日思夜念,

从此思无边。

 

思念是一剂药,

治愈了远方,

留下了空寂。

 

牵挂是一条河,

一直流到,

流到遥远,

遥远的北方。

图片

甄玉,通识教育学院党总支委员、外语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明月照家国

 

今年一月在泉州,慕名去跨江接海的洛阳桥,石桥中段有一座珍贵的北宋石塔,内刻佛像,并书:“月光菩萨。”半圆雕的菩萨头像嵌在圆形佛龛内,慈眉下挂,善目上弯,眼珠低垂,宝相庄严,菩萨正对江海相连的水面,她似乎无意世人的膜拜,专心“祈求海潮平息”,月神扮演了海神的角色,护佑沿海众生平安。在中国古人的浪漫想象中其实有一个完整丰富的月神体系,月亮上面不仅有繁殖能力强大的金蟾、月兔,而且有永居广寒宫的嫦娥和伐桂不止的吴刚,这些“月亮居民”暗含古人向往长生不老、子孙世代繁衍的意味,表达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月亮虽遥不可及,但寄托人的温情和追求,就像洛阳桥上佛塔里的月光菩萨,眼望深不可测的大海,心怀普渡世人的慈悲,这样,月光菩萨就成了人的神,承载人的情感、思想、信念和精神。作为无神论者的我相信:世上本没有神,善良勇敢的人多了,便有了人一般的神。

我注意到此处名为洛阳镇,此桥名为洛阳桥,桥下江水名为洛阳江,洛阳镇的先人据说来自中原,他们从中国北方迁居闽南,筚路蓝缕,心怀故土,“一片冰心在洛阳”,故有洛阳镇、洛阳江、洛阳桥,思之令人感动。对炎黄子孙来说,中国就像一个满月般的同心圆,不断向外辐射的同时保有一颗珍贵的内核。洛阳江从泉州出海,海峡对面是宝岛台湾,两岸同源同文,一半以上的台湾居民是福建人。虽然隔海相望,古时月、今月未变,古人、今人都是中国人,我们见到的是同一个月亮,那个被李白、杜甫、苏轼等人吟诵过的中国月。在这个家国同庆的日子,盼望两岸早日统一,待到人月两圆时,“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两岸人民一起举杯痛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酒,共享伟大复兴的荣耀,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中国人民的必然前途,就像天上的月亮终究有最大最圆的那一夜。

图片

仇继锋,外国语言文化系主任

赏月听古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你听,你听,月亮在讲古呢。

 

月球,是我的名字。你们地球人给我起了五花八门的名字,如:你们那里的西方人称我为阿斯泰罗女神、狄安娜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等;而生活在东方一个叫“中国”的人们,一般喜欢称我为“月”“月亮”“嫦娥”“婵娟”。但是在那里还有那么一群文人墨客,他们吟诗作对的兴致一旦被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给我起别名,在他们的笔下我的雅名数不胜数,如:银钩、玉钩、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宫、清虚宫、太阴…… 一口气真数不完。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我是美丽的化身,有神秘的宫阙,有奇花异卉,有玉兔金蟾,有琼枝玉楼。其实,我只是距离你们地球38万多公里的一块圆形巨石,满身疙瘩,终日在茫茫宇宙中枯燥乏味地运动着,寂寞而孤独。不过,我也并非一无是处。我能反射太阳的光,这使得我在天空中异常明亮,在晴朗的晚上,我会悄悄拨开地球上的夜幕,慢慢爬升,悬在天空上,把银辉洒向你们的大地,我皎洁的身影,给你们人类以美的享受,让你们产生无限的情思。加上我的形象变化非常有规律,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你们地球上诸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人类文化。另外我具有相当于你们地球六分之一的引力,在我的引力作用下你们地球的海洋有规律性地出现潮起潮落现象。正是我特有的这些本领,使我被蒙上了层层神秘面纱,让你们地球人们产生了错综复杂的遐想和猜测。

千百年来,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我悬浮在你们地球的上空,无论我的身体形状处于哪种状态(你们把我描述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残月),你们地球人都能对我评头品足分析一番,尤其是生活在前面提到的“中国”的人们。在他们那里,这几天的夜晚我处于最大、最圆、最亮的状态,此时的他们正在喜气洋洋地过“中秋节”,而每逢此时此景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解读我的各种“意象”。什么?你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听了?刚好心情大好,待我一一道来。你们最好沏好茶,备好瓜子。

在你们地球东方的中国,人们想象力丰富,才高八斗,他们前赴后继地借我圆润、高冷、静谧、温婉之身驱以抒发崇拜、表达情思、感慨人生、寄托希望。

首先,因我冰清玉洁、神秘莫测而对我顶礼膜拜,冠以“神”之名。在中国,人们从上古时期起就把我当作神灵来崇拜,在他们的古籍《史记•天官》中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这体现出了一种对我崇拜的文化心态。而这种文化经过世代相传,也使我从最初的朦胧状态下的神灵逐渐演变成为他们口口相传的东方女神“嫦娥”。我到底是怎么成为中国人心目的女神“嫦娥”的呢?听说现在他们的学术界还一直在争论不休,反正就是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只知道有其中一个较为“标准”的流行版本: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出自清代马啸《绎史》卷十三)。大概意思就是,中国月神嫦娥,后羿之妻,美貌非凡,因偷吃了西王母不死之药,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有个叫李商隐的诗人,在其诗歌《嫦娥》中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描写了独居广寒宫,终身与寂寞相伴的嫦娥。随着时代的变迁,嫦娥由最初的偷盗者演变成孤寂无助的女神,又成为关注人间温暖和家庭团圆的守护神,最终成为纯洁、善良和博爱的阴柔美女化身。而因嫦娥住我家,我就成为了嫦娥的代名词,被冠以“中国月神”之美名。获此殊荣,心里甚是甜蜜,人家确实冰清玉洁、楚楚动人嘛。

其次,喜欢借我圆润洁白、亮如明镜之时以表达思念之情。

每逢我变身“皓月当空”,尤其是在一个叫“中秋节”的特殊时期,我变成了最大、最圆、最亮的“满月”,此时此刻,中国人习惯举行“赏月”活动,看着家家户户给我献上美酒好茶、飘香瓜果,向我朝拜祈福,我还怪不好意思的咧。而有些文人骚客们就会蠢蠢欲动,奋笔疾书,把此时对家人、朋友、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把与家人团圆的期待之情以诗词等文学作品表达出来。有个据说被称为“月亮发烧友”的诗人—李白,他写下了家喻户晓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沈如筠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吧。

再次,还借我温婉柔和、安宁静谧之躯抒发孤寂、惆怅、失意和迷茫之情。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具有安宁与静谧的个性,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官场失意的文人眼里,我的这种安静却引发他们对我产生不满,而抒发内心深处的惆怅和凄凉。他们本想借酒消愁,然而往往愁上加愁,半醉半醒间还总是质问我甚至有怪罪于我的意思。请看众多文人才子们写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范仲淹的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还有“江南才子”唐寅的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等等。我认为这是一种别样的情感发泄,诗人落入这样的境地,我深表同情,但向我发问,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无言以对,只能表示“让我再静一静”。

除上述所说以外,还有人以我作为边塞、离别意象。反正自古以来,我就被中国人赋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的一举一动,我的阴晴圆缺都牵动着他们的万千情思。我的出现,让得意者感到清幽雅致、悠闲自得;让失意者感叹命运不公、怀才不遇;让异乡客深陷思乡怀远之情。

哦,上面所讲的还只是东方的中国人对我的解读,其实我在你们地球的西方人的文化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象和含义,有的还相差甚远。我想说:“我太难了!”今天先讲中国的吧,西方的且听下回分解。

图片

张凌千,文艺理论系教师

 

天上月儿亮,地上秋虫鸣。一转眼又到中秋了,往年的中秋有什么呢?中秋有思念,家人朋友,情随月移,蔓延至人世间。中秋有诗酒,举杯邀月,低吟浅唱,便能自得其乐。今年的中秋有什么变化呢?多了一份感恩,感恩生活的平静与美好。多了一份期待,期待未来的丰富与充盈。苏轼在诗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秋无论你是在故乡团聚,还是在异乡漂泊,都要尽情享受当下。心安是归处,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只要亲人健在,只要婵娟共明,纵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这一轮万里同辉的月亮,传递彼此的心意。

图片

周彩华,体育系党支部统战委员

 

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人们举行庆典的日子,民族传统体育在各地的中秋节日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秋节这一天,广西三江县侗族,人们举行芦笙踩堂、斗牛和拉鼓仗。福建沿海地区的畲族、汉族经常进行“曳石”活动,此项目是典型由战争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秋佳节之际,当地居民一直自发地组织进行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安徽、浙江两省一带则流行中秋节舞香龙,这一活动就地取材,既富有传统元素,又应景应时。

这些中秋节中的民族体育活动既增添了节日氛围,又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坚守。

图片

闫先凤,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

 

无边无际的月光

 

中秋节快到了,圆圆的明月要升起来了,我最怀念的是家乡的明月,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我离开家乡已经11年了,从山东枣庄到广西南宁隔着1900多公里的月光。

我是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来自齐鲁大地的一个异乡客。不过身份证早已换成了南宁的了,实际上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宁人了,也爱嗦粉吃酸笋,却到目前还没学会广西话。我在南宁已经过了许多个不能与父母团聚的中秋,却多了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孩子。

2012年的71日起,已经11余年。每当临近中秋时,我透过纱窗望着那片远远的、广阔的天空,对家乡的思念便会如野草一般疯长。想着家乡年迈的父母,想念我小时候住过的土房子,更是想念我的姐姐和弟弟。小时候天真无邪的玩耍和打闹会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播放。然而,最让我牵挂的便是我那在西藏林芝做军人的弟弟。

弟弟是一名投身雪域高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扛着枪巡逻在祖国与南亚边境。他的身影凝聚着父母和我们姐妹对他的无声挂念。每当在新闻上看到一点点风吹草动,我们的心立马悬起来,后面得知他安全无事,悬着的心才会慢慢放下。他和战友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巡逻和守护换来了我们安宁的生活,是最可爱的中国人。他们这群有着共同使命、共同志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也会在中秋这天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他们会用微信视频跟家人打招呼拉呱,乐呵呵地听着家人讲着家里的琐事。可是他们的心也会跟随着淡淡柔柔的月光飘到家人身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在每一个无法相聚的节日想起这句诗,深知分离的滋味。每当中秋夜晚,我们做上一大桌丰盛的饭菜,看着中秋晚会,便会想起还在西藏当兵的弟弟。习主席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我们姐弟三人都是党员。作为一名党员,要有责任和担当,就要有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国土的守护者。就像由王平久填词,金培达作曲的那首歌——《国家》的歌词所唱的那样,“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南方的家,北方的家,边关的家,我们属于一个家,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中秋佳节念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