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第三期第三十一场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公共课教学部文艺理论教研室 作者:简圣宇 发布时间:2017-08-12 15:53 点击数: 【字体:

2017年6月27日上午,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项目第三期第三十一场在我校相思湖校区人文楼4204举行。简圣宇老师作为本期活动的主持人。

首先由甘翠玉同学朗诵作者马李、文博的文章《海外策展亟需提高文化传播力》。文章谈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就展览来说,必须研究展览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规律,以及当地的整体艺术环境,甚至对全球文化和艺术机构的动向也要尽可能了解和熟悉。海外策展选择在何处落地是个问题,来自中国的当代展览想真正进入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各大现当代美术馆,要走的路还很长。独立策展人郭净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了解对方要什么,再考虑我们能提供什么,以及哪些东西值得宣传。在因地制宜的策展思路和政策导向之外,代表中国价值的作品到外国展览能否成功间接取决于本国策展机构的藏品储备是不是足够巨大,够不够系统。

姚晴同学接着朗诵作者德加的文章《上世纪50年代中国长卷中的时代图景》,文章提到,长卷作为国画的传统表现形式之一,因善于表现宏大的场面和时空的变换而重新被新中国的国画家们所重视。因而,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掀起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许多建设工地都留下了中国画家的身影,他们把这个时期内轰轰烈烈的建设成就转变成中国画的表现主题,吻合了新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宣传、教育功能的要求,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画作如1956年黎雄才创作的《武汉防汛图》 , 1958年关山月创作的《山村跃进图》以及1959年北京画院画家集体创作的《首都之春》等,皆以长卷的形式展开了对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景观的叙事与表现。《山村跃进图》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关山月运用中国画传统形式描绘新的时代图景的笔墨成就,“双百”方针给国画界带来了更加宽松的创作氛围,关山月在《山村跃进图》中运用传统笔墨语言,充分体现了岭南画派笔墨劲爽、设色鲜明的风格特点;同时,关山月长于写生、精于速写,他将平日收集的劳动形象的素材绘于长卷中,数百名劳动者形态各异、各得其所。

活动末尾,简老师推荐陈履生美术馆”公众号上面的几篇文章。一是《面对有争议的史实博物馆如何言说》。陈履生先生主此文里提到:“三星堆、岩画、原始彩陶中的若干图案、造型等那些外在形象是古人在复杂的原始宗教或者信仰中,对于自然天体、神秘事件的未知表达。经过千年流传,到今天,我们只能用当下的眼光来看待,以今天的知识结构去解读,毫无疑问,这是带有局限性的。这种不可描述的相对性,正是博物馆所呈现的魅力,激发了人们探索未知内容的兴趣。”二是《一年一度艺术院校毕业季》。在此文里,陈履生先生提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在各艺术院校都是以展览的形式来展现四年来教和学的成果。对学生来说,这个成果的展示很重要,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是人生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如今,四年的学习未必都是寒窗,而苦读也并不普遍,可是,依然在学,而聚焦毕业创作水平的焦点散了,尽管还在看实际的水平,然而,实际的水平好像不太重要了。过去毕业创作的水平关系到留校,关系到分配工作,总之是关系到未来的前途。因此,毕业之前的最后拼搏往往是拼命,毕业生所寄希望的这一锤定音能够决定自己未来的前途。因此,历史上有许多本科毕业的创作就已经载入到史册。一切好像都是时过境迁。但铁打的营盘与流水的兵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变,毕业创作还在教学计划之中,也没有变,然而,当毕业创作淹没在毕业的嘉年华之中,这种应和娱乐化社会的校园文化这几年开始流行,它无疑又分散了人们对于毕业创作的关注。本该学而优则仕,却因为外语和其它考试将许多毕业创作的优秀者拒之门外。简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陈履生先生这里的话语作为思考点,思考策展的相关问题。

简老师

甘翠玉同学

姚晴同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