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第三期第二十八场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公共课教学部文艺理论教研室 作者:简圣宇 发布时间:2017-08-10 15:30 点击数: 【字体:

2017年6月22日下午,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项目第三期第二十八场在我校相思湖校区人文楼4204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文化创新与公共艺术”。

首先由两位同学朗诵作者马得、张未的文章《生活中的“公共收藏”》。陈思敏同学谈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审美是一种集体意志的体现,艺术不管是对象还是其创作也从来没有失去过对公共环境的关照。艺术家之为艺术家,是因其能够用自己的作品为整个社会乃至人类作出贡献。任何个人观点都最终会化约在整个时代的交响与回声中,艺术家正因为能够用自己的创作与思考为公共服务,方才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便是公共艺术的首要意义。公共艺术是在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中,以一种城市集体审美、历史意识与社会思想为特征的艺术形态。它是城市面貌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历史的载体,体现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定阶段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审美特征,并且以其特有的形式潜在地影响着公众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模式。

刘冬冬同学接着谈到,城市的公共艺术必定离不开城市发展的方向,它是一个城市审美的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注入当代理念,科学、系统、客观地把握正确的艺术创作语法关系,来实现艺术的生产。公共艺术不再是艺术家个人随意的创作,而是围绕社会公共张力的需求,集体的审美情趣,具有文化导向,并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关联的综合艺术表达。艺术家的职能在于满足了这些条件之后有效地提升审美表达,另一方面,艺术家个人工作室的创作,若在符合时代的集体审美需求的同时能走向公共领域,也是艺术创作成果接受公众检验的一个机会,是个体艺术创作实现公共性的路径和方式。

接着,吕筱婧同学朗诵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的文章《城市的精魂》,文章提到: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意义重大。城市是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的杰出创造物,饱含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传承、现实筹划和未来想象等丰富内涵,本身就富于特殊的文化意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度凝聚形式。城市公共艺术应当是城市现实生活的敏锐传感器。城市居民每天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或悲欢离合,他们对公共艺术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及时、有效地传递自己的呼吸、体感、姿态、情感律动以及灵魂的呼唤。城市生活中的矛盾、痛苦、欢乐以及思考,都可以通过城市公共艺术集中起来加以传递,激发共同感,产生高度的公共体验。

最后韦丹贝同学继续念王一川先生此文后半部分,提到城市公共艺术还应当是城市未来意象的幻想园。艺术家们把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未来意象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创造和表达出来,可以为市民们自由畅想和坦诚交流未来城市生活幻想,提供理想的公共符号和共同话语,为他们想象和开拓未来城市生活注入新的精神动力。公共艺术堪称城市的精魂之所在或魂魄之所系。而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的作用也是一时半刻说不尽道不完的。

活动结束时,简老师向同学们推荐陈履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希望大家阅读上面的《世界博物馆千奇百怪,美就沉浸其建筑光影中》一文,尝试看看陈履生先生是如何谈论和思考相关问题的。

陈思敏同学

刘冬冬同学

吕筱婧同学

韦丹贝同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