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第三期第二十一场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公共课教学部文艺理论教研室 作者:简圣宇 发布时间:2017-06-24 19:44 点击数: 【字体:

2017年612日下午,博雅大学生学术沙龙项目第三期第二十一场在我校相思湖校区人文楼4203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首先由李增恒同学朗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1日上发表的作者为杨早的文章《文学所杨早:“往前穿”——文学想象中的价值取向》,这篇文章颇有意思,里面提到了“往前穿越”的概念。穿越小说并非当下网络文学首创,评论者一般会追溯到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或日本漫画《尼罗河的女儿》,而中国台湾作家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和中国香港作家黄易的《寻秦记》,被认为对网络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杨早认为,在晚清新小说大潮中,就已有了穿越小说清晰的先声。《新石头记》前二十回针砭现实,“贯注了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后二十回则重在“理想、科学”。在“文明境界”里,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如司时器、千里镜、助听器、机器人以及“地火”、飞车、隧车、潜水艇,到尽善尽美的典章制度,促使贾宝玉在梦里回望故国,幻想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强国。

然后由龙玉莹同学和肖崇奇同学接力朗诵《中国艺术报》2016年4月11日上发表的作者为高小康的文章《发现民间艺术独立于经典艺术的美学价值》,文章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民间文艺调查保护时,对民间艺术的功用和价值通常是从文化普及和文艺大众化的角度认识、评价的,也就是说把民间艺术视为处于社会文化和美学底层的所谓“下里巴人”层次的文化,常常用“稚拙”“朴素”甚或“原始”“粗陋”等词语形容和评价民间艺术的美学特征。艺术美学关于民间艺术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经典化艺术观念的认识框架中,这种评价把民间艺术视为未达到经典阶段的不完美形态,实际上否定了民间艺术相对于经典艺术的独立美学价值。“民间艺术”属于传统文化,属于乡土文化的“小传统” ,在精英文化主导下形成的社会文化区隔中处于较次要和下层的位置。然而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实现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背景下,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保护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美学研究正是从民间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精神需要内涵层面深化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使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真正成为有生命内涵的活态文化建设,因此这方面研究对于当代非遗保护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也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朱俊伟同学朗诵了《光明日报》2017年05月29日上发表的作者为喻忠杰的文章《敦煌壁画与戏剧文学》,文章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史实: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图像,敦煌壁画具有叙事和传形的双重功能,它所反映的戏剧形象史料弥足珍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文献的真实或补充文献的不足。在敦煌壁画中存有本生故事画一类,这类本生故事画与在敦煌兴盛的各种说唱艺术一样,兼具故事性、文学性、戏剧性和娱乐性的优势,对普通信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唐五代时期在敦煌盛行的变相和变文的融合,也可视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的雏形。变文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其内在的单向叙事结构较为适宜由图画来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在讲唱过程中以图画的空间表现方式勾勒出故事的叙事结构,对于识字不多、文化层次不高的普通听众而言,这种图文并茂的宣讲方式对他们的教化无疑更具影响力。

活动结束时,见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中国艺术报》上的《书法不该忽略的审美空间》和《找寻水墨表现的新可能》两篇文章,希望同学们学习文章作者思考的独特角度。

李增恒同学

龙玉莹同学

肖崇奇同学

朱俊伟同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