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习作园地>详细内容

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浅析黄格胜漓江山水画意境美

文章来源:人文学院12级美术学(文化艺术管理) 作者:张晓倩 发布时间:2015-10-09 17:40 点击数: 【字体: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作为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同时作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的黄格胜,集大成者所创作的漓江山水系列画作,无疑与诗中所道十分契合。在诗与画的离合异同中,黄院长以淋漓流畅的笔法,极有韵味地将平常山水之景入于画卷,而画中漓江山水、烟雨、农家无不像一首首诗歌,生动活泼的存在着。

 

一、画中出诗,诗以入画

再如名为《岁月如歌》的画作,这幅画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诗意,回头看画面构图,描绘的乃是漓江深山之中一处普通人家房屋。同样用了山水画“对景写生”技巧,以墨黑缀满房屋、街道、古树,用力深浅不一,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最突出的一抹土黄来自老房子中间一片斑驳的墙壁,这种着力一处的特点,使之房屋的老旧感跃然纸上,与墨黑对比强烈,表现突出。另外,在对古树的处理上也是颇有特点,为了进一步凸显“岁月的雕蚀”,对古树的根茎进行了力道处理,加深了古树的叶子和枝干,同时,将远山的色彩和力度淡化,又在古树下配有青葱新生的青草簇群,树的根茎错节之感与房屋墙壁的斑驳老旧相得益彰,显出“岁月如歌”中的诗意来。此画透出一股没来由的怀乡意境,“离别家乡岁月多”之感通过画面挥发出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所感离乡之久,人事变迁,但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黄院长《岁月如歌》一画中,兼具物、情、意,一处寻常之景,通过色彩的巧妙对比和有层次的构图,明明让人觉出岁月像一首歌一样过境,而故乡之景仍在我心中的淡淡乡情。

由此可见,诗中可以有画,而画里本可以有诗,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论诗画分界时所说“纯粹的景,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黄院长《漓江百景图》中,每一幅景都是自然之物,取材天地,精湛娴熟的处理技巧,抓住了漓江山水之景的神韵,看起来简单的山水,却被他细致流畅的娓娓道来,本就如一首诗歌一样,寥寥几句,就已蕴含深意。

 

二、画传诗情,升华人心

《漓江百景图》中的山水之景,如《九马画山》《明月挂东山》    画者在创造美,而观者同时在审视美。观者的审美观者也不是对于孤立的、有限的“象”的观照。黄格胜院长漓江百景图中《沧桑》一画,足见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层次来。老子的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没有具体形象的精神,而“器”又是一种只有外形而缺少内涵的“形而下”之物。其中决定一幅画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它的“象”,它以一种承上启下的方式存在,既表现出画的内容,又呈现出画的深意。

在《沧桑》一画中,大榕树粗壮、结实地树枝树干互相紧紧的缠绕,无数盘根错节“扭曲”在一起,一眼看去便觉心中升起一股“凝固、纠结”之气。画面中心最突出的是粗壮的树上爬满的道道根茎,它们像一道道时光的刻刀,浅层次的看,充分表现出了大榕树的古老和久远年代,而往深处看,画者往往笔在画中,而意在画外。不仅是树的“沧桑”,这幅画不也正是在表达人事的“沧桑”吗?树,本身是具体化的植物存在,而在画者写意又深情的刻画下,它像极了人生。不禁令人联想到唐朝诗人王绩《野望》诗中一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其中传达出的举目四望、孤寂落寞之情油然而生。人事的沧桑远不止如此,老树依然盘根生长,留下古老的痕迹。而人呢?死后不过一抔黄土,随风而逝,谁又能留下太多呢?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云:“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少壮年华能有多少时候,世事茫茫不知道将来会怎样,这是人生另一种不可得的沧桑。白衣苍狗,世事变幻无常,画者借用“沧桑”一词形容古树,也形容人生,转瞬即逝,转眼白发,却还有很多未完之事和不舍之人。

 

    可想而知,当观者观此画时,与自身故事产生契合,便会走入画中的世界,同时沧桑一词的外延就拓展开来。每个人对沧桑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解释,通过一幅画的“沧桑”写意,完完全全的表露出来,而绘画本身,成为载情载意的主要对象。王羲之《书论》说道“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之不尽得其妙者。”黄格胜此类画意境之美便是如此,《老墙,老树,老夫,老妻》画面看似简单,却有一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和闲适,同时也反衬出画者的心中世界,即对质朴、单纯生活的美好向往。《古树老宅两相依》一画,仍以漓江景中最朴素的古树和老宅作为主要对象,试表达了一种树与故乡,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亲密感,柳宗元诗云“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人用绘声绘色的手法,描绘了山川景物的美好和多姿。画者同样借此意境,描绘出承载诗情的风景来。

    黄格胜院长的百景图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正因为画者心中早已写出了人生的诗句,有了历练和感悟,才能将心中所思所想,转化为富有观赏性的山水画来。画者不仅欣赏自然的美景,从中享受优美和崇高,而且还从山川草木之中体味、把握自然之大道,并将其以百景图的形式保存下来,即司空图所谓“真意”,“味外之旨、韵外之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观者也自然深陷进“言无尽、意无穷”的审美理想中来。

 

郭六芳诗云:“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不徒是作画上的技巧、经验,画者有着其他种种感情,它们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漓江画派特有的画风,传承着漓江画派的独到的气韵。这漓江的百景,一山峰一河流,一草木一岩石,一回旋一激荡,都历历在眼前。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