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教学实践>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19期:2022年博雅杯征文比赛作品点评荟萃

文章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作者:张兴茂 发布时间:2022-10-24 16:49 点击数: 【字体:

主持人语:

 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博雅杯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主题征文比赛在这个微风和煦的金秋十月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回顾同学们的参赛的作品,品读间时来的欣喜仍在心头。欣喜的是,在征文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展现了许多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见解。这些作品无论是专门为比赛准备的,还是平日习作,字里行间都折射出同学们素日培养起来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学术视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广艺少年风华正茂,正以实际行动和辛勤汗水回应时代的召唤。本期笔谈推出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并获一、二等奖的作品,以期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以优秀为榜样,不断拓深对艺术对文化的思考。明年暑假博雅杯征文比赛将如期而至,愿在这个平台看到更多同学激扬文字的英姿。

张兴茂

书评一等奖作品

于嘉豪:从学问至学科的论著书写范式——袁静芳《中国乐种学》述评

5a1ad213871548ba9f4d499dca903e38.png

(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

于嘉豪同学书评《从学问至学科的论著书写范式——袁静芳<中国乐种学>述评》一文,综述了袁景芳先生《中国乐种学》的成书过程与此书的写作目的,在与作者之前的相关研究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的比较中,指出了此书的价值,即将乐种研究由学问上升至学科范畴。该书评不仅关注书中的知识内容,更加关注其思维、方法、视野的演进,体现了该生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本篇书评在对该书对于学科建构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盲目夸大,而是谨慎地指出其价值和尚存争议之处,体现了其较为严谨的学风。若对书评中个别表述再加以斟酌修改,对前言部分再进行提炼使其更加条理化,该书评可以更上层楼。

 点评人:文艺理论党支部副书记向一优

书评二等奖作品

童滔滔:艺术社会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史书写——柯律格《中国艺术》研究

f49335f34a404f20b2607faa875c1e83.png

(人文学院2019级艺术史论)

 

童滔滔同学的书评介绍了柯律格如何在其代表著作《中国艺术》中,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中国艺术,并指出了研究的贡献与局限。若文章就此书的局限,即艺术社会学视角与艺术作品自身艺术价值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将会使文章更加出彩。此外,作为译著,要是能与原著进行对比研读,将会使书评显得更加坚实。

点评人:文艺理论党支部副书记向一优

 

 

书评二等奖作品

曾雅婷:艺术人类学的广度与密度——读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

2744091341974c21b3555f0f5486b367.png

(舞蹈学院2021级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研究生)

 

作者基于艺术考察工作的实际需要,用心细致地阅读了艺术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反复推敲其行文思路、框架结构和思想逻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篇书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理解深入,难能可贵。不过,作者写作书评的依据,主要是李修建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21年版),似有不足。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阅读英文原著The Anthropology of Art,对比各种中译本的不同,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述,继续提高书评质量。

点评人: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孙桂平教授/博士

 

 

书评二等奖作品

邹文俊: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探究

92590c4df6e84d3f97ae100a1c17dbe3.png

(人文学院2019级艺术史论)

 

该书评语言流畅,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作者以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为研究对象,对该书创作的背景、视角、方法、观点等进行分析,简练概括了全书的内容。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作品与画家究竟谁是绘画史的主体”,二是“实用时期是否完全为实用而不计审美性”。这种带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值得肯定,展现了作者客观分析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部分观点的论证还可以继续深入补充论据。

点评人:文艺理论教研室张凌千博士

 

 

艺术评论一等奖作品

高健: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以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

a300e36a75b3441584e58d6bed168a6c.png

(人文学院2020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一部优秀记录片,应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能成为客观呈现国家地区人文风貌、历史底蕴、审美导向的重要载体,能够有力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由英国知名导演、两届奥斯卡奖得主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小康故事记录片,通过鲜活的普通人物在平凡工作生活中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书写的不平凡业绩,讲述平凡中国人的柴米油盐故事。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邢善萍在首映式上表示:“本纪录片是一部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合的精品力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该纪录片上映以来好评如潮,斩获多项业内大奖,足以说明了此片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可,是一部对外宣传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的优秀作品。

高健同学敏锐地察觉到该纪录片所取得的成功,对影片的四个故事进行了反复细致地观察、感悟和分析。与以往很多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文化传播”或者“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不同,我个人认为高健同学的参赛作品是剑走偏锋。他的艺术评论文章“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以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巧妙地从该纪录片的所采取的叙事策略、情感表达策略、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跨文化途径这三个侧面对该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健同学在文章的摘要中指出:“该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构思,通过‘他者’静观视角和故事化表达突出客观真实,提升审美价值;在情感表达上以共情为内核,通过传播角色、话语方式和主题呈现三个维度推动小康故事的情感书写和共情传播,以真情促生共情,淡化了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段摘要虽简短,却体现出了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能引导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赏析《柴米油盐之上》这部纪录片之美。如果,您未曾观看过这部纪录片,我推荐您去看看,您定会因感动、激动而泪目;如果,您已经观看过了,我强烈建议您先读一读高健同学的这篇艺术评论文章再去欣赏一次,您定会为此片的精彩和成功而折服。

点评人: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仇继锋

 

 

艺术评论二等奖作品

梁献心:从“致郁”到“治愈”:中国私纪录片的革新思考——以《四个春天》为例

881a2f3eba2f437fbac494524dbde70c.png

(人文学院2020级文化艺术管理)

 

梁献心同学的文章思考了私纪录片的革新之路,抓住了私纪录片在新时代环境下从“致郁”到“治愈”的重要转变,并对该转变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如在创作方面是否坚持“非职业化”?在内在思想方面如何“自我审视”?在伦理道德方面应采用何种“完全真实”?带着问题意识,思考层层深入,最终提出结论——私纪录片从“致郁”走向“治愈”符合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治愈”的私纪录片关注了更多的温暖、诗意与爱。文章行文流畅,论述严谨,切入点新颖,有问题意识,在中国私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内容选择及情感表达层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点评人:文艺理论教研室陈林瑶博士

 

 

艺术评论二等奖作品

徐蕊:“运动”的“静止”:版画艺术动画化的叙事表达——以《觉醒年代》为研究案例

391309d782794470ba3093355780ee6a.png

(人文学院2021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徐蕊同学的文章以影片《觉醒年代》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版画动画在影视创作中的三层叙事表达——“哲学性:起隐喻和象征作用的潜层叙事路线”,“战斗性:新兴木刻版画元素与影视主题的情感契合”,“功能性:在史实与故事情节间架构桥梁”。以此着重阐释了《觉醒年代》的版画动画中“船”和“火车”等时代与革新之路的隐喻和象征;作为抗战宣传工具的新兴木刻版画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之紧密联系;刻制史实,呈现震撼人心的历史盛宴的功能。该文章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创新性地解答了正逐渐被时代“边缘化”的传统版画的发展新方向。《觉醒年代》中版画动画的出现,预示着版画与新的发展媒介交互共生的发展趋势,为我们传承中国传统艺术、赓续千年文脉打开了新一维的思考空间。

点评人:文艺理论教研室陈林瑶博士

 

艺术评论二等奖作品

冯国慧:《美术里的中国》:数字化时代下中国古典美学隐秀的现代阐释

553b3e4a99364110af5058199ab55dca.png

(人文学院2021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美术里的中国》是今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纪录片,该纪录片选取了近现代14位美术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数字技术立体、生动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冯国慧同学非常敏锐地在前沿数字技术里把握到了纪录片由科技与古典融合所呈现出来的隐秀之美,文章视角独特,层次清晰,理论扎实,能够很好地阐述“隐秀”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式,并从叙事之美、精神之美两个层面分析作品。若文章能将《美术里的中国》放在更宏阔的背景中,更深刻地铺开这一审美范式在当下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中的独特价值,以小见大,文章将更加厚重。

点评人:文艺理论党支部书记张兴茂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