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17期:我们的节日系列——中秋印象

文章来源:公共课教学部 作者:张兴茂 发布时间:2022-09-09 16:36 点击数: 【字体:

87c997bcbe3b4c6ca34f236ce7cc45ea.jpg

主持人语:

玉阶生白露,又是一年中秋。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的敬月祭月习俗逐渐演化而来,至唐代定型并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祭月、赏月、看灯、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浪漫的节日活动传承至今。

中秋节大概是中国最富诗情画意的一个传统节日。“白露垂珠滴秋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那些秋月夜滋养出的诗句,承载了千百年来沉淀下来融于民族血脉里的共同情感。谁不爱那皎洁的圆月呢?丰盈、圆满、团圆,人之所盼。而人们又在“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幻里,了悟人生在世的悲欢离合,长长的一生,被无数或圆或缺的月色慰藉,并继续勇毅前行。

月升,碧海青天,尘寰遍洗。浩瀚的宇宙间,人类与月亮一样孤独、渺小、静默。因为人间有爱,天地有情,所以烟火温柔。即使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方式表达情感,月亮仍然是那个可将心事一寄之的永恒载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的月,在你我心中或寂静,抑或热闹。狂欢且狂欢,哀愁且哀愁,相思且相思,没入这秋夕,与万物并作,平凡而璀璨。

中秋月又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山河无恙,祈家国平安。 

 

张兴茂

c1b75c143f21416db54de25f43812796.jpg

文艺理论党支部组织委员李建燊习书

9ac2f6ba18784fa0867ac2c2d1bfcdbc.jpg

设计学院2020级艺术设计学 姚北 

记忆中的中秋总是一轮明月和一捧月光,一嘴饼香和一脸阳光。

牡丹红妆,南国红豆,流年兜兜转转。在我看来啊,南国的月饼不如北方来的厚实,别有一番风味和气质,它如母亲的轻抚一般柔软。每当南国的月饼被我捧在手中,母亲的影子也会在脑海中浮现。在我看来啊,南国的月不如北方明亮,而是显得那么玲珑精致。每当我在夜晚抬头望月,总能看见故乡的人对我的牵挂和思念。那就是所谓的千里共婵娟,把酒问明月吧。

中秋时节,坐在月光之下,品读古人的诗词,也不禁感慨时光流转,念亲人,亦感念师恩:“海上明月感师恩,天涯学子共此时,洁明皓月逢佳期,师生情谊两相依。”

839712f370a54c2a95f51e76599feab6.jpg

影视与传播学院2020级戏剧文学 马霄 

何为中秋?当是寄以相思向明月,合家欢聚逢佳节。

何为明月?当是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何为团圆?当是亲朋挚友围桌前,觥筹交错谈笑间。

华夏古韵万古千秋,中秋传统源远流长,亘古不朽。

人乃万物之灵长,情乃羁绊之桥梁,中秋赏的非是明月,定是团圆;指尖牵挂的非是花灯;定是思念;舌尖流淌着非是桂花佳酿,定是真情;月饼吃的非是面馅,定是实意。

可叹年岁不逢时,只望千里共婵娟!

且眺远山,月生沧海璨黯空

且听风吟,叶落岚山亦知秋

依然如昔年清冷,青衣白马驶离乡,沦落天涯

如今月光衣我以华裳,霜鬓虬髯归故里,歌行途方

d3a5ae25e857428ba847c2e853504cb9.jpg

设计学院2020级艺术设计学 李雨霄

谈到中秋,不由想起许多历代中秋诗词,莫不与“月”紧密相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是东坡先生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光皎皎,人们都在望月思亲,委婉语气发问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稼轩先生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有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恰逢中秋惜别,尽显磊落不平之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传统节日与诗词相结合,当我们中秋赏月思亲之际,何不一同品读诗词?既能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悦,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e7901d5c824d4229986ef17af98f5507.png

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音乐表演 张高灿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在古时被称为仲秋,在民间则被称为中秋、秋夕或八月半等。由于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满,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团圆。

儿时的记忆里,中秋节须得赏月和吃月饼。喜欢晚饭后和爷爷拿着小板凳爬上房顶,手里拿着个月饼嚼着。五仁月饼在记忆的最深处,带着青红丝和白冰糖。昂着脑袋看着天上的圆月,听着爷爷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里有广寒宫,有玉兔,还有桂花树。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比平时更大、更圆,盯着月亮看许久,似乎真的看到了广寒宫里那只调皮的玉兔,也闻到了那一味桂花香。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今朝明月依旧。长大后才知道,不是每个中秋都有热闹的团聚。即使未能聚,也愿我们都能共享此时,平安顺利!

5a03f9087959414d8d4602aeb6695f17.jpg

外语党支部书记 甄玉副教授 

站在中国看东西方的月亮

2015年在土耳其爱琴海边的古城艾菲索斯(也有翻译为“以弗所”),我参观阿尔忒弥斯神庙,即月亮神庙,这个曾经的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早已经成为一个只剩几根石柱的遗址。后来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我又被一个古希腊月亮女神的雕像吸引住目光,她看起来像一个英俊青年正在拉弓搭箭。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神女不一样的是,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她悲伤的爱情故事是猎户星座命名的来源,因为受骗于哥哥太阳神阿波罗,漂亮、果断的阿耳忒弥斯亲手射死了心上人,为此她终身未婚,独自度过无数寂寞、清冷的夜,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陪伴变成猎户座的恋人,纯洁的阿耳忒弥斯还是处女的保护神。

在中国,古人很早就相信月亮与生命相关。“常羲浴月”的神话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就是嫦娥,传说嫦娥生了12个月亮,并为它们洗澡。可见,古人发现月亮与生命有关系,这可能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远古记忆,也可能来源于古人认为月亮属阴,代表女人,月亮由缺变圆象征女人生育。生育、生存在古代中国是一个现实又神秘的问题,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提问:“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三闾大夫想知道,月亮怎么像人一样生生不息,还不嫌麻烦养个兔子?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生命就是“太阳”和“太阴”的合一。“太阳”和“太阴”是一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概念,就像一幅宏大又细致的千里江山图画,丹青高手经营出山一程、水一程,山水连绵的意境。“太阳”、“太阴”概括性地把自然现象变成哲学认识,再由理性认知返回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太阳”自带发奋图强之势,“太阴”默认温和柔情之意。中国人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息”除了指到点睡觉,还包括关心“作”的目的和结果,“息”与“作”的关系不是痛苦的矛盾,而是彼此成就,互相成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拥有幸福的生活必然包括美好的“息”与奋发的“作”。而“息”与“太阴”同步显得更可爱更柔美,可谈情,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夜游,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思亲,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反战,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静,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可动,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可怀古,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伤今,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等。由此可见,“息”是“作”的重要延伸,“息”在月色下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作”在阳光里积极有为适应世界。“息”与“作”是哲学概念“太阴”与“太阳”的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太阴”里的“息”是对于自身生命与存在的真诚体验,即自我观照,在月亮这面镜子里中国人更安静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西方社会直到1871年德国尼采写出《悲剧的诞生》才真正关注类似“阴”与“阳”的关系。尼采指出:“我们必须把希腊悲剧理解为总是一再地在一个阿波罗形象世界里爆发出来的狄奥尼索斯合唱歌队。”也就是说,太阳神形象代表光明、清晰、确定性、理性有力,如造型艺术;酒神形象代表阴影、朦胧、幻象、灼热甚至疯狂,如音乐艺术。两者是“一种根本的风格对立”,对立产生新品,所谓“一分为二”,原本没有的悲剧从戏剧的音乐精神中诞生,并在对立、冲突和紧张之中相互依存。作为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尼采写《悲剧的诞生》旨在资本主义疯狂生长的19世纪强调人的精神、艺术的美和音乐的价值,他不相信人类的直觉、本能、天真和良心的力量会永远被抽象价值观、空洞普遍性、绝对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原则的压制,他反对一切外在于生命或超越生命之上的价值设定。尼采可能是西方最有良心的哲学家,真正把艺术精神与心灵、生命关连起来,不为宗教或国王服务,不助长人的虚荣和浅薄。

东坡先生问:“明月几时有?”其实他求的是万家团圆、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用宏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成功回答了诗人的千年之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又一个“举头望明月”的时节,低头思一下,我们可以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责任感,可以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自豪感,可以有“千里万里月明”的使命感,更可以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紧迫感。中国人看天空,终究“月是故乡明”。

4bf98dbb54554d048b6d4b8fc33453ee.png

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 孙桂平教授 

《金秋令》(自制小令,韵从宽)

中秋夜,圆明镜月,正是清白好时节。水面盈盈,听蝉鸣静歇。些许鸿泥记印,依约前来。青春曾对月华开。回首西风紧,心事付尘埃。

 后记:四年前的中秋节,赏月之后诗意渐浓,因而斟酌声韵,创作了这首小令。这首小令在声承韵合技巧的使用方面,细致入微,因而意味婉约。实际上我的中秋节,一直过得比较热闹。这首小令,应算是为文造情之作了。去年春节前,我应命将此作交付北京著名诗人、辞赋家、中国诗歌春晚总导演屈金星,获得了他的青睐。今应张兴茂博士主持的“中秋印象笔谈”约稿,公诸同好,聊为嘤鸣求友之意。

8f99e25de6684cbbad6f10c954c6aefd.png

文艺理论教研室 吴银秀副教授 

中秋记忆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祈盼丰收、幸福。回想童年时光,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吃月饼和做花灯。八月十五那天,吃完晚饭就盼望着天快点黑下来。好不容易等到了夜幕降临,月亮升起,奶奶把一张圆桌摆放在院子中,桌上,朝着月亮的方向,摆上月饼、柚子、一支新折下来的桂花,点上红烛。等奶奶对着月亮拜了三拜后,在我和妹妹欢呼声中,妈妈分月饼,爸爸小心地剖柚子,把柚子两片两片的扒下来,在桌子上摆成一个一个圆形。哥哥用绳子把柚子皮穿连成一个半球形,在底部放上一节短短的蜡烛,就成了花灯,我和妹妹便拿着灯笼出门“呼朋唤友”去了。又是一年中秋,怀念儿时的那种充满仪式感的简单快乐。

6f4b396333204264a3f3b8da81612188.jpg

文艺理论党支部副书记 向一优 

中秋印象•月

印象中,中秋必与月相联。

望月,赏月,怀远,思故乡,念故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才让这人月两团圆的时刻显得更珍贵吧!

但,月终有圆缺,人亦有聚散,一切都在变,圆、缺、悲、喜、聚、散……

而圆是那个月,缺还是那个月;悲是那个月,喜还是那个月;聚是那个月,散还是那个月……

人世繁华如滟滟秋波,千万里落月摇情,不过映照那空中皎皎孤月轮。

我们用来象征团圆美满的,恰恰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意象!

或许,在“江天一色无纤尘”中,孤独与圆满彼此消融了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