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博雅笔谈第12期:黄海澄先生印象

文章来源:公共课教学部 作者:张兴茂 发布时间:2022-03-25 17:51 点击数: 【字体:

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系列学术活动

主持人语:

黄海澄,山东郓城人,出生于1933年,中共党员,二级教授,曾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原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黄海澄先生以美学研究著称,他将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在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获得1987年广西社科成果二等奖,《艺术价值论》获1997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及1998年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奖,《艺术的哲学》获1996年广西社科成果二等奖。

b2cd70c37d094cc8bc9e9b9edee4b6db.jpg

黄海澄先生1985年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后来在当时的社科基础部(艺术文化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直到2007年退休离开教学岗位,对我校文艺理论教研团队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黄海澄先生退下领导岗位后仍治学不辍,孜孜不倦、开拓创新,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其精神令我辈学人深深感佩。今年正值黄海澄先生治学65周年,本期笔谈邀请先后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的教师讲述与黄海澄先生交往的点滴,谨以此表达对老一辈学者的敬意,激励我辈师生勤勉有为。

(本期主持:张兴茂  博士)

f2a049f4ce4949ac908f139b87f45725.jpg

文艺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健

我有幸与黄海澄先生作为同事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共事数年,直接耳濡目染了黄老在教育教学上的智者风范和科研治学上的学者风采,并直接得到了黄老的言传身教,受益终身。首先,黄老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高度的热忱和责任感。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难忘:20042005年间,黄老接连在《南方文坛》和《美与时代》等期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就当时使用的《艺术概论》教材中所存在的论述错误和文字舛误之处与作者诚恳商榷并进行了一一纠错,黄老在文中认为:“编写教科书,责任特别重大,因为教科书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子,教科书编写的妍媸正误,几乎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他们正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科书的编写者和编写的组织者,实在应当有‘临渊履薄’的心态。”黄老此举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我的教学生涯,使我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以黄老为榜样,更加严谨认真,谨记在教学阐述中注重事实常识,言之有据。同时,黄老作为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学者,高龄之时除了坚守教学岗位教书育人以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坚持着科研工作,甚至退休后仍然著述不断,成果斐然,令我们这些学术后辈尤为敬佩,更可敬且难忘的是黄老现身说法给我们传授科研提升的经验——鼓励我们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并善于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把科研的成果融汇到教学的内容中,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回顾自己近二十年来所积极尝试的“科研项目进课堂”和“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融汇转化”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尤为感恩于黄老对我们的无私教诲和引领促进。

b25f44c5ad224b2d80e9870394af89c7.jpg

扬州大学教授、原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 简圣宇博士

2005年到广西艺术学院工作,有幸认识黄老。无论是他儒雅的学者气质,还是丰厚的学养,都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们这些学术后辈。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件事都跟书有关。一是他一箱一箱的读书卡片深深震撼了我。一次我们去到他家,看到他每读一本书都有相应的读书卡片,把每本书的精华和他的感想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迹抄在一张张的卡片上。这些卡片集起来竟然有好几个小箱子,换言之,他该读过多少书。这种读书精神,堪称我辈楷模,激励着我们将自己的治学建立在扎实的阅读基础之上。二是他读书时所强调的精准努力。当时艺文系在建设图书资料室,各位老师都在给资料室购买图书。其中黄老也购置了一批论著,当时我们还年轻,尚未能参透这些经典论著的价值和意义。后来那么多年过去,我历经了读博、专业转型等事情,结果每一个我的学术转型或提升的关键期,几乎都能在逛图书资料室时从他购置的那一批书中找到对应我那个时段特别有用的论著。这种学术眼光,不能不让我辈感慨不已。所谓“仰之弥高”“泽被后辈”,大约就是用来形容他这样的精神风范的吧。

99b06a048fa54e6d90fb720606e3a0bd.jpg

人文学院教授、原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 梁冬华博士

黄海澄先生是国内著名的美学专家。我所学的专业是文艺学,博士导师杨春时教授、硕士导师莫其逊教授均从事艺术美学研究,我的学术兴趣点也一直在艺术美学方面,求学时就拜读过黄海澄先生的大作。2011年,我博士毕业后到广西艺术学院工作,进入到人文学院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团队。这个教学团队在黄老的带领下,获得过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荣誉,在这个团队工作,我倍感荣耀,也深感压力。在这个团队中,我常常听简圣宇博士提到黄老,比如人文学院图书馆的藏书,很大部分是黄老精心选的文史哲类的书目。这些理论类的书籍,在当时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艺术院校是比较少见,由此可以看出黄老对于加强艺术院校理论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良苦用心。2018年,文艺理论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们请来了黄老谈治学心得。此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85岁高龄的黄老侃侃而谈,讲述了其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时期,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经历,阐明了个人学术研究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时勉励大家要做好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现场的党员、非党员师生均受益匪浅,近距离感受到了黄老作为一位美学大家的学术魅力。期待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再次聆听黄老的学术分享。

65aae8c6b9ca421b843dc27c1266fc1d.jpg

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孙桂平博士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听见一位大师级的老先生在演讲时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些方法,不适合古代文学研究。我根据这个记忆,结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的出版时间(1986年),再到“中国知网”上查阅一些相关论文,就很容易判断出:黄海澄先生的“三论美学”,虽然没有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但曾引发意味深长的学术争论,并有10年以上的学术热度;其在上个世纪的学术影响不局限于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而是波及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

前些日子我去学校图书馆借出黄海澄先生的《艺术价值论》《艺术的哲学》《艺术美学》这三本专著来看。《艺术价值论》出版于1993年,《艺术的哲学》出版于1995年,那时“艺术学”还不是一级学科。《艺术美学》出版于2006年,而且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时“艺术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可以说,这三部著作是我国较早的艺术学专著,对我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从去年年末到现在,我和教研室同仁数次到黄海澄先生家中访谈。黄海澄先生对我们一再强调,他受北大老一辈学者朱光潜、林庚、吴组缃等言传身教,非常重视创新。黄海澄先生说,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有自己的新东西,不然就谈不上好。通过访谈,我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大部分学者偏重于知识创新,而不重视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而黄海澄先生恰恰重视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这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

黄海澄先生的所有著作都是来广西艺术学院任教以后出版的,他在美学和艺术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是我校生发理论自信的重要学术渊源,值得我们加以弘扬。

e759a3f011164e11b79b39549df144fb.jpg

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向一优

黄老给我三个印象:传说的,现实的,书中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在美学、文艺学相关课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讲黄老“三论”美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影响,仰慕已久。入职广艺后得知自己所在的文艺理论教研室正是黄老曾经工作之地,倍感荣幸。后有幸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暨黄海澄先生从教60年学术研讨会”、广西美学学会年会、部门学术座谈会等会议中近距离聆听黄老教诲,最让我敬佩甚至感到震撼的是,年近九十高龄的黄老精神矍铄,在所有场合都是脱稿演讲、侃侃而谈,从半小时到两小时左右,思路清晰、精力充沛,学术视野开阔,既学养深厚又随时处于学术前沿,并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在一次接送黄老参会途中车上,黄老还问我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怎样…通过这些接触让我真切感受到,学术思想达到一定程度真的可以滋养身心!健朗的身姿、满头的银发、流畅清晰的谈吐,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厚实中澄澈出学术生命蒸腾而上的青年活力!后因工作和生活原因,多次单独或与同事到黄老家中拜访,黄老或耐心询问文艺理论教研室现状,并分享自己教学科研互融共进的经验;或根据我们的访谈内容讨论相关话题;或兼谈散论旁及其他,让我感受到黄老精深广博中的平和与亲切。多次访谈黄老,却没能好好阅读黄老著作,深感惭愧,事后找来黄老著作一读,真是相见恨晚!书中很多论述扎实而精微,而我一般的阅读习惯是先看前言、序、后记、附录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翻看黄老《艺术的哲学》附录一《蝴蝶泉——关于美的功利性的对话》、附录二《乐山大佛——关于崇高的对话》,两篇文章首尾写景妙笔入神,中间化身为崔、郑、卢、李几位先生论辩精微,其中不仅穿插古今中外诗人学者言谈诗作,还巧妙融入黄老自作七律,既为论理,又是真实人格写照。歌德曾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黄老给我的印象却是:理论、艺术与生命的交融,在如海般广博深厚中澄澈焕发出青春活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