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文艺理论教研室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讲座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教研室 作者:简圣宇、梁冬华、向一优 发布时间:2015-06-16 21:26 点击数: 【字体: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理论教研室结合《艺术概论》和《大学语文》授课内容,6月8日至10日,简圣宇、梁冬华和向一优老师在西校区对学生展开系列学术讲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战争中向人民证明了自己作为引领历史潮流的主要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救亡图存,团结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自身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伟大转变。

简圣宇老师的讲座内容为《抗战文艺运动》。上海沦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去内地、前线或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但是,上海“孤岛”的抗日文艺运动并没有停止。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留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团结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周围,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战文艺运动。在敌对势力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坚持抗日爱国宣传和对敌斗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豢养的汉奸文人,及以“奴化教育”和色情内容为特色的“大东亚文学”与“和平文学”,展开了批判。大力推动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和动员了一批有爱国心的文艺工作者,包括一部分戏曲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等。

梁冬华老师的讲座内容为《从莫言小说<红高粱>看民间抗日运动》。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红高粱》实际是一曲山东高密东北乡群众抗日运动的赞歌。小说由两条线索交叉展开叙事,一条是“我爷爷”余占鳌率领民众英勇抗击日军,另一条则是“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两人冲破世俗为真爱结合的爱情故事。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民众与日军对决厮杀的战争场面,表现了被侵占的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凸显了山东民众顽强宏伟的生命力量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向一优老师关于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从抗战时期的“广场戏剧”谈起》。在抗战初期,戏剧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紧密联系,是后者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广场戏剧”不仅演出舞台从现代大都市的“剧场”走向街头、村镇,以致战地的“广场”,没有了舞台的基本设置,取而代之的是广场上人们所带的煤油灯、蜡烛,而且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它将戏剧的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向了极致,当时出现的演出形式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通过这些演出形式,“广场戏剧”广泛进入群众生活,切实起到了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对动员全民抗日救亡具有重要意义。当时涌现出的著名剧作有《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三江好》(吕复等)、《八百壮士》(王震之、崔嵬等)、《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等。“广场戏剧打破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整个广场(城市、、街头、茶馆)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与观众之间,连观众与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广场的戏剧演出成为了千万人的狂欢节,从而实现了戏剧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由抗战时期的“广场戏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与时代、与政治、与生活息息相关,且这种关联关乎整体的内容、形式和观念等。

此次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热烈欢迎,14级美术教育的何莹同学说,这样的讲座非常有意义,让她了解到左翼作家在“孤岛文学”文学事情的主要历史作用,也激励她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

通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文艺讲座,师生们又重温了一次当年艰苦的抗战岁月,精神得以洗礼。同时,从文艺的角度切入讲座,又使大家认识到作为艺术学院师生在人文教化、精神传承上的独特而重要的职责所在,从而激励大家继承先烈不畏强暴、奋力反抗、争取人类自由的精神,并将此精神融入到艺术学院师生切实的学习生活中,用艺术之花向精神之根献礼!

简圣宇老师在讲座中

梁东华老师在讲座中

向一优老师在讲座中

学生认真聆听讲座

分享到:
【打印正文】